
[be horrifying]形容恐怖、可怕的狀态
“瘆得慌”是一個北方方言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令人感到害怕、恐懼或不適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與結構
2. 發音與用法
3. 方言特性與變體
4. 擴展含義
該詞通過“瘆”與“慌”的組合,生動傳達了一種因恐怖或異常事物引發的心理與生理雙重不適感,具有鮮明的口語化和地域性特征。
《瘆得慌》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意為非常害怕、非常恐慌。形容人在遇到突發的或危急的情況時,心神不定,害怕得無法自持,甚至失去理智。
《瘆得慌》的拆分部首是疒、心、手、水,其中疒是疾病偏旁,心是主體偏旁,手是又手偏旁,水是又水偏旁。
《瘆得慌》的筆畫總數為22畫,其中“疒”部的筆畫數為5畫,“心”部的筆畫數為忠畫,“手”部的筆畫數為4畫,“水”部的筆畫數為4畫。
《瘆得慌》源自于古代民間傳說。它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水浒傳》中。故事中有一位名叫李逵的英雄,他屢立戰功,但性格兇暴,一旦遇到危險就會瘆得慌。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用來形容人在面臨危險時表現出的恐慌和驚慌失措的狀态。
繁體字《瘆得慌》的寫法為瘮得慌。
古代漢字中,《瘆得慌》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在古代,疒部又稱為疔(dīng),心部也有寫作忪(sōng、zhōng)的變種。
他聽到了一聲巨響,頓時吓得瘆得慌,腳下一個踉跄,差點摔倒。
瘆心不正(形容非常害怕)
瘆自己一跳(指突然受到驚吓)
惶恐不安、驚恐萬狀、喪失理智
鎮定自若、泰然處之、從容不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