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吊诡的意思、吊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吊诡的解释

亦作“吊诡”。奇异,怪异;趋异。《庄子·齐物论》:“ 丘 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弔诡。” 陆德明 释文:“弔,如字;又音的,至也;诡,异也。” 明 胡应麟 《诗薮·国朝上》:“上下千餘年间,岂乏索隐吊诡之徒,趋异厌常之辈。”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 王 李 既兴,辅翼之者,病在沿袭雷同;攻击之者,又病在飜新吊诡。”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而十九世纪末之重个人,则吊诡殊恒,尤不能与往者比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吊诡"是一个具有哲学和文学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奇特、怪异、不合常理或自相矛盾的现象或言论。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奇异怪诞

    指事物或言论超出常规认知,带有荒诞、离奇的色彩。

    例:这种说法看似吊诡,却暗含深意。

  2. 自相矛盾

    强调逻辑上的悖论或矛盾性,常指向表面矛盾但内在可能合理的现象。

    例:他提出的理论本身存在吊诡之处。


二、词源考据

  1. 《庄子·齐物论》源头

    源自"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此处"吊诡"指梦境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暗含对认知局限的反思(来源:《庄子译注》,中华书局)。

  2. 古义演变

    "吊"通"掉",有"动摇、颠倒"之意;"诡"指"奇异、欺诈"。二字组合后强化了颠覆常理的语义(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现代用法特征

  1. 哲学语境

    用于描述存在主义悖论(如"自由的枷锁")或认知矛盾(如"知道越多越无知"),体现思辨深度(来源:《现代汉语哲学词汇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文学与社会批评

    常见于讽刺社会现象中的荒诞性,如"富人抱怨税收,穷人捍卫富人减税"的阶级吊诡(来源:《当代汉语社会学术语解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四、经典用例


五、近义辨析

词汇 核心差异
荒诞 侧重违反常理的荒谬感
悖论 强调逻辑自相矛盾
吊诡 兼具奇异性与矛盾性,含哲学深度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及先秦典籍注疏,用例参考权威文学哲学著作。古籍原始文献可查阅"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现代研究可参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cpssd.org)。

网络扩展解释

“吊诡”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吊诡”原指奇异、怪异,强调事物或现象的非常态性。例如:“文词弔诡”形容语言表达奇特。该词由“吊”(本义为悬挂、慰问)与“诡”(怪异、欺诈)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极致的异常”。


二、词源与哲学内涵

  1. 《庄子》中的起源
    出自《庄子·齐物论》:“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庄子通过“庄周梦蝶”等寓言,表达对现实与梦境界限的质疑,此处的“吊诡”指逻辑上的悖论或自我矛盾的困局。

  2. 哲学延伸
    在逻辑学中,“吊诡”对应西方术语“Paradox”(悖论),即看似合理却导致矛盾或反直觉的命题,如“说谎者悖论”。


三、现代用法

  1. 文学与日常语境
    台湾学界曾用“吊诡”翻译“Paradox”,后逐渐传入大陆,现多表示“怪异、不可思议”,例如:“吊诡的是,他的成功反而加剧了孤独”。

  2. 语义扩展
    除描述现象奇特外,亦可指矛盾或反逻辑的情境,如:“政策的初衷与结果形成吊诡”。


四、示例与辨析


“吊诡”兼具“怪异”的表层义与“悖论”的深层义,其含义随语境变化,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如需进一步探讨哲学内涵,可参考《庄子》及相关逻辑学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鳖壳扇匕箸彩旒才名财欲惨难操控成坏趁拍翠钱大方之家钉密洞晰風雨表耕渔恭笔官秩还麾罕有黑藻呵辱将类迹盗筋兜静算近亲济危军纪楷模框图力荐莅政啰唕没事儿蹑脚蹑手佞口袢延炮船抛露潜踪匿影青甲轻恌容表三洲歌上空诗祟输辇熟衍四离四絶悚怍填仓图赖外孙子维稍无产阶级无牵无挂香军辖治泄溺螇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