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的符箓。凡入道者必受箓。《隋書·經籍志四》:“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弟子得籙,緘而佩之。”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下》:“夫人既寡居,奉玄元之教,受道籙於 吳筠 先生,精苦壽考。”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李青蓮詩》:“ 賀知章 一見,亦即呼為‘謫仙人’。放還山後, 陳留 采訪使 李彥允 為請於 北海 高天師 授道籙。其神采必有迥異乎常人者。”
道籙是道教特有的宗教文書,指由道教神靈授予、記錄神吏名諱與符咒圖箓的秘典,是道士受戒傳度的憑證與修持法門的依據。其内涵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二字結合體現“以文書載道法”的宗教儀軌,如《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載:“籙者,錄天神靈官屬佐吏之名。”
神權象征
道籙被視為天神授予道士的法職憑證,如《正一法文太上外籙儀》稱受籙者“名編仙籍,位統天曹”。道士需依籙階修行,方能召遣神吏、施行法術。
來源:朱越利《道教答問》
修行指南
籙文中包含符咒、存思法訣及戒律,如《上清大洞真經籙》載存思三丹田之法,為内煉修行核心依據。不同派系(如正一、上清)各有專屬道籙體系。
來源:《中華道教大辭典》(胡孚琛主編)
來源:李養正《道教手冊》
當代道教傳度儀式仍以授籙為核心,如中國道教協會《道教正一派傳度活動管理辦法》規定傳度需頒發“度籙”,延續“法脈憑籙傳”的傳統。
來源:中國道教協會官網《道教儀軌》
結語
道籙融合了道教神學、符咒術與教階制度,既是溝通人神的媒介,也是道法傳承的載體,深刻反映了道教“以術證道”的宗教特質。其體系演變見證了中國古代政教關系與宗派發展的曆史脈絡。
“道籙”是道教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其詳細解釋如下:
唐代文獻《因話錄》提及寡居夫人受道籙于吳筠先生,印證其作為修行憑證的傳統;《隋書·經籍志》則詳述了授籙的等級制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授籙儀式或道教符箓體系,可參考《隋書》等典籍或道教權威文獻。
白跑一趟裱托駁屈不顧伥鬼超塵出俗春岚大材小用打定德容兼備電天抵摘東平督護獨腳蓮獨明多頭呃呃俄頃放手翻黃倒皁鳳旗光纖通信海漕蒿菜渙弛灰沒灰頭土臉鹘侖江調結扭雞眼铠甲龛定苛急枯顆令狐茅茨不翦南食歐風墨雨遷刻巧诋訖竟清漲瓊州屈侯生梗申孰沈滓守定獸侯水陸畢陳碩公説事髓骨素沙夙智陶陶遂遂頭撥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