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讬寓的意思、讬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讬寓的解釋

(1).寄居。《墨子·非儒下》:“ 周公旦 非其人也邪?何為舍亓家室而託寓也?”

(2).寄托本意。《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依類託寓,諭以封巒。”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寓,寄也。巒,山也。言依事類託寄,以喻封禪者。” 宋 宋祁 《上苑牡丹賦》:“託寓雖細,貺施甚明。”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 李商隱 作《無題》詩五首,格新意雜,託寓不一,難於命題,故曰‘無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讬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yù,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寄居
    指暫時居住或依附于某處,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暫時性存在。例如《墨子·非儒下》提到周公“舍亓家室而託寓”,即強調其離開原居所寄居他處。

  2. 寄托本意
    通過象征、比喻等方式表達深層含義。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依類託寓,諭以封巒”,即以自然事物寄托封禅之意。


二、文學與曆史用例


三、相關成語


四、總結

“讬寓”兼具“物理寄居”與“抽象寄托”雙重含義,常見于古典文學與哲學文本,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墨子》《史記》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讬寓

讬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部首分别為“言”和“宀”,其中“言”是漢字中的一個獨體字,表示話語,而“宀”表示房屋或住所。

讬寓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0畫,按照先寫“言”再寫“宀”的順序進行書寫。

讬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最早見于《儀禮·外官·大府谒人禮》:“士有讬其寓于彼廬。”意指士人向他人請托住宿。此後,讬寓逐漸被用于表示寄宿、借宿、暫住等意思。

在繁體字中,讬寓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讬寓的字形略有不同。其中,“讬”字的上方為“言”,下方為“兆”,表達了人在言談中寄托心願的意思。而“寓”字則将“宀”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宀”,下部為“算”,表示将心意寄托于住所。

以下是一些讬寓的例句:

1. 求職者讬寓于親戚的家中,以便方便面試。

2. 假期裡,我決定讬寓在朋友的家,一起享受寄宿的快樂。

一些與讬寓相關的詞語包括:

1. 讬居:寄居、寄宿。

2. 讬處:暫住、短期寄居。

3. 借寓:暫時居住、借宿。

讬寓的反義詞是“歸宿”,表示回歸、歸還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