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的意思、八角鼓的详细解释
八角鼓的解释
(1).打击乐器名。八角形小鼓,单面蒙皮,周围七面嵌有响铃,无铃一面饰双股长穗。演奏时用指击鼓面发出鼓声,摇动鼓身发出铃声。今为曲艺单弦的主要伴奏乐器。
(2).满族曲艺的一种。原为满牧民歌曲,流行于 东北 、 内蒙 。 乾隆 时发展成坐唱形式,并有专业艺人演出。后渐趋衰落。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八角鼓乃青衣数辈,或弄弦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颐。”
(3).单弦的别称。因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故名。
词语分解
- 八的解释 八 ā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笔画数:; 部首:八;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八角鼓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满族传统乐器及曲艺形式,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八角鼓是满族传统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象征清朝的八旗制度。它既是乐器,也指以该乐器伴奏的曲艺形式,如单弦牌子曲。
二、构造与象征
-
形制特点
- 鼓框由八块乌木、紫檀木等硬木或骨片拼成,单面蒙蟒皮,直径约17厘米。
- 七边嵌有铜钹(每边2-3枚),一边缀长穗,寓意“五谷丰登”或“谷生两穗”。
- 装饰上,穗子颜色(如鹅黄、大红)象征吉祥,紫色穗代表“紫气东来”。
-
文化象征
- 八角代表八旗,铜钹象征16佐领(军事单位),体现满族军事与农耕文化的结合。
三、历史与发展
-
起源
源于满族关外游牧时期,用于狩猎、劳动后的自娱活动,后随八旗驻防传入中原及东北、内蒙古等地。
-
兴盛与演变
- 清乾隆年间发展为坐唱曲艺,出现专业艺人,盛行于北京、天津等地。
- 民国时期吸收汉族等艺术元素,内容更丰富,成为地方戏曲(如单弦)。
四、演奏与用途
- 演奏方式:左手持鼓,右手弹击或拍打鼓面,摇动鼓身可触发铜钹声,技法含搓、拍、摇、弹等。
- 用途:早期用于庆丰收、行军鼓舞士气;后成为曲艺伴奏,如单弦的主要乐器。
五、文化意义
- 承载满族艺术理念,反映民族历史与生活,如提到“几乎人人会唱”。
- 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小巧玲珑的造型使其成为收藏品。
如需进一步了解曲目或制作工艺,可参考政府非遗保护网页(如、8)。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八角鼓
八角鼓,一个有趣的词汇,它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意义和历史故事。下面将为您解答有关八角鼓的一些常见问题。
意义:
八角鼓指的是一种由八个相邻的角组成的鼓。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八角鼓通常用于节日庆典或戏曲演出中,以产生欢快的节奏和鼓点。因其形状独特,也常用作舞台上的视觉元素。
拆分部首和笔画:
八角鼓的拆分部首是“八”和“角”。其中,“八”意为数字8,表示八个角;“角”则表示具有尖锐边缘的形状。通过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八角鼓的构造形态。
来源:
八角鼓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时候,人们通过发现并利用自然界的一切资源来创造乐器。八角鼓就是源于人们对鼓这种乐器的演化和创新。
繁体字:
对于八角鼓这个词,其繁体字表达为「八角鼓」。繁体字在中文书写中常用于文化传统较为保守的地区或用途。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八角鼓在古代的字体写法是「八角鼓」,与现代写法相似,只是字体略有变化。
例句:
1. 演员手中的八角鼓发出清脆的声音,为整个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2.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敲击着八角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组词:
八音鼓、八卦鼓、八仙鼓
近义词:
方鼓、角鼓、八面鼓
反义词:
圆鼓、长鼓、平鼓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回答您对八角鼓的疑问,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