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桀 和 柳下跖 的并稱。泛指兇惡殘6*暴的人。《荀子·榮辱》:“可以為 堯 禹 ,可以為 桀 跖 。”《淮南子·說山訓》:“壞塘以取龜,發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脣而治齲, 桀 跖 之徒,君子不與。”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桀跖漢語 快速查詢。
“桀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批判色彩的複合詞,由“桀”和“跖”兩名曆史人物組合而成,泛指暴君與惡徒。以下從詞義、詞源及用法三方面進行解析:
基本釋義
“桀”指夏朝末代君主夏桀,以荒淫殘暴著稱,《史記·夏本紀》記載其“不務德而武傷百姓”,最終導緻亡國。“跖”即春秋時期的大盜“盜跖”,《莊子·盜跖》中描述其“橫行天下,侵暴諸侯”,成為惡行的象征。二者合稱“桀跖”,比喻暴虐無道之人,如《荀子·榮辱》雲:“為桀跖則常危辱”,借以批判極端惡行(來源:《漢語大詞典》)。
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屬反義并列結構。其中“桀”原指雞栖木樁,後假借為“傑”(傑出),但因夏桀惡名轉為貶義;“跖”本義為腳掌,因盜跖傳說衍生為“踐踏、掠奪”之意(來源:《說文解字注》)。兩字組合後強化了“暴君與賊寇”的負面聯想,如漢代王充《論衡》稱“桀跖之徒,以無義侵其有義”。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桀跖”多用于文學或史學領域,形容極端邪惡之人或群體。例如:“亂世中桀跖橫行,百姓苦不堪言。”其語義涵蓋暴力統治、道德淪喪等層面,常與“堯舜”形成對比,凸顯善惡兩極(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桀跖”是一個漢語成語,由曆史人物“夏桀”和“柳下跖”并稱而來,通常用于形容兇惡殘暴或道德敗壞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桀跖”指代殘暴不仁、品行惡劣之人。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人物背景或文獻出處,可參考《荀子》《淮南子》等典籍。
骯髒别個逼緊創舉吹毛求疵次對從句翠篁擣虛撇抗頂陽骨東張西望蠹化阏逢浮菱負雀父憂根蕟故家喬木毀責護世蹇落均徧俊偉開脫科班出身孔席朗客鹿栌馬麥冒禁馬站妙辨明谕默寓念物噼裡嘭啷乾電池洽作栖真鵲橋沙叱利尚書郎山嶽設措射雉戲實福詩景收審鼠目寸光所謂宿夕挺挺銅雀分香通幽威儀師五鸠小部協力同心喜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