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正率直。《新唐書·文藝傳下·薛逢》:“﹝ 薛逢 ﹞持論鯁切,以謀略高自标顯。”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四:“若夫樂軟熟而憎鯁切,取諛美而捨忠良,雖 堯 舜 無以緻治。” 清 吳偉業 《行路難》詩之十一:“彈劾中黃門,鯁切無所避。”
鲠切(gěng qi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正直懇切
指言辭或态度剛直而懇切,強調直言不諱且發自真心。
例:《後漢書·陳蕃傳》載“蕃忠清鲠切”,形容其忠正清廉、直言敢谏的品格。
切中要害
引申為言論切中事理要害,如骨鲠在喉不得不發,體現批判的深刻性。
例:宋代筆記《容齋隨筆》評述奏疏“鲠切無所避”,指其直指問題核心而無避諱。
本義為魚骨,引申為“正直”“剛直”。《說文解字》釋:“鲠,魚骨也。”段玉裁注:“骨鲠在喉,喻正直之言。”
本義為用刀分割,引申為“懇切”“切實”。《廣雅·釋诂》:“切,近也。”指貼近事理本質。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文集,用于描述忠臣谏士的言論風格:
《後漢書·陳蕃傳》:“蕃忠清鲠切,志誅中官。”
《宋史·劉安世傳》:“論事鲠切,人目為‘殿上虎’。”
參考文獻
“鲠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字義及文獻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鲠切”意為“剛正率直”。其中:
使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書面語境,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文學形象的性格特質。例如:
他為人鲠切,面對權貴亦敢直言不諱。
近義詞與反義詞
由于現有資料有限,以上分析主要基于字義和單一文獻解釋。如需更詳細的古代用例或語境分析,建議參考更多古籍或權威詞典。
棒棒糖包橘悲憤填膺卑院兵鋒庇庥長賢禅話超騰雠夷得薄能鮮跺躂非冀婦妖改篡跟隨古國颔車含嗔後涼後置詞懷強畫輪車箭竹焦距劫擄節日翁舉國若狂括春狼狠狼吞虎噬連架聊齋眉斧冥王星目瞪口歪目視腦詞排雲攀朱檻清樸氣勢七十二墳熱性掃括搔摩十三點四化建設私養錢宿世天經地緯托景托養挖耳外瀛問牛知馬無情無緒線報狎雉馴童歇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