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速救助。《三國志·魏志·趙俨傳》:“ 晃 所督不足解圍,而諸将呵責 晃 促救。”
《漢語大詞典》及《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未收錄“促救”作為獨立詞條。從構詞法角度分析,“促”在古漢語中有“緊迫、急迫”之義(《說文解字》:“促,迫也”),而“救”本義為“阻止、終止”(《說文解字》:“救,止也”),後引申為援助、幫助。二字連用可能表示“緊急制止”或“迅速援助”的複合語義。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部分方言區存在“促救”的口語化表達,特指對突發危機的快速應對措施。該用法常見于民間俗語,如“火促水救”形容火災現場的緊急撲救行動。
北京大學出版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促”與“救”在《漢書·王莽傳》等文獻中有相鄰用例:“郡縣促救,不能解圍”,此處“促救”作動詞短語使用,意為“催促救援”。該用法屬于文言文中的臨時組合,未形成固定詞彙。
“促救”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詞語來源
出自《三國志·魏志·趙俨傳》:“晃所督不足解圍,而諸将呵責晃促救。”意為在軍事危機中,将領因救援遲緩被催促加快行動。
構成分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突發事件或軍事危機中的緊急救援行動。例如:“災民互相促救,共渡難關。”(參考現代引申用法)
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古籍《三國志》為考據,定義“促救”為“急速救助”。部分現代語境可能擴展為“促使救援”,但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
百適褊薄抃風儛潤兵不厭權趁行馳惶稠雜戴鳌燈火萬家乏竭沸卉豐媚甘橘晷昃滾水潑老鼠汗如雨下褐香畫債監候角觸卷棚頂絕薪止火慨然應允懶婦輘輷鹿皮祿田綠林豪客莽撞妹妹明眸善睐逆氛膩玉謙飾青斾騎術岐途丘垅卻地儒士三傳色診潸然燒春燒燔生生不已守狗水獄素心人猬立葦席問閱毋望瞎馬臨池相救先舅寫字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