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弦琴的意思、五弦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弦琴的解釋

古樂器名。《禮記·樂記》:“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孔穎達 疏:“謂無文武二弦,惟宮商等五弦也。”《宋史·樂志十七》:“《五弦琴圖説》:‘琴為古樂,所用者皆宮、商、角、徵、羽正音,古以五弦散聲配之。’” 宋 王安石 《孤桐》詩:“明時思解愠,願斲五弦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弦琴(wǔ xián qín),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彈撥樂器,特指在七弦琴(古琴)定型之前,擁有五根弦的早期琴制。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與形制

    “五”指數量,“弦”為樂器發聲的絲線,“琴”泛指彈撥樂器。五弦琴即裝有五根絲弦的琴。其形制與後世古琴相似,由琴身(面闆、底闆)、嶽山、琴轸、雁足等構成,但弦數固定為五根,按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定音,象征五行(金、木、水、火、土)或五德(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觀念。

  2. 曆史淵源與文化象征

    據傳五弦琴為上古聖王舜所創制,《尚書·益稷》載:“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雖未明言弦數,但後世文獻如《禮記》《史記》多将舜與五弦琴關聯,視其為禮樂教化的象征。漢代《新唐書·禮樂志》明确記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這奠定了其作為華夏正聲樂器的崇高地位,承載着“緻中和”“通神明”的禮樂精神。

  3. 演變與失傳

    周代以後,五弦琴逐漸發展為七弦琴(古琴)。《新唐書》提到“周文、武各加一弦”,即周文王、武王分别增加一根弦,形成七弦定制。至唐代,五弦琴已罕見,其演奏技法與曲譜多融入七弦琴體系。宋代以後,五弦琴實物與專譜基本失傳,僅存于文獻記載,成為研究中國音樂起源的重要符號。

  4. 現代研究與複原

    當代學者依據考古發現(如戰國琴俑、漢畫像石)及文獻,嘗試複原五弦琴形制與音律。部分非遺保護機構與音樂學院(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開展仿制實踐,探索其獨特的五聲音階表現力,以重現上古雅樂風貌。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出版物,暫未提供外部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五弦琴是一種曆史悠久的中國傳統彈撥樂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一、基本定義與曆史

五弦琴屬于古琴的一種,是中國古代弦鳴樂器的代表之一。其曆史可追溯至舜帝時期,《尚書》記載“舜彈五弦之琴”,而戰國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1978年湖北隨縣)進一步印證了其悠久性。相較于更常見的七弦琴,五弦琴形制更為稀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

二、結構與材質

三、演奏特點

演奏時平置于地,奏者席地而坐,雙手持木棍或撥片彈撥,不設柱馬,技法古樸。其音色圓潤柔和,音量較小,適合獨奏或為民歌、舞蹈伴奏。

四、文化意義

古代文獻如《禮記·樂記》提及其禮樂功能,宋代王安石詩句“願斲五弦琴”更賦予其高潔意象。現代漢語中,“五弦琴”也作為成語,比喻技藝高超或事物精妙。


如需查看具體出土文物細節或演奏示例,可參考相關考古報告及民族音樂研究文獻(來源:、5、10)。

别人正在浏覽...

暗昧白毳百忍成金蝙蝠徧眺並耕朝門陳事持辨吃馄饨刺殺旦淡事燈蛾撲火獨占鼇頭法軌翻天印蕃息根除狗偷鼠竊挂鐘古木參天鼓眼努睛還流旱草邯鄲躧步翰藻诃責紅春鴻緒獲落火中取栗皎亮腳錢較瘦量肥教順郊迓紀檢極緒兩眼一抹黑賣賦門庭若市描金弭轍默記摸瞎腦袋瓜子盤萦婆娑起舞輕賦羣幹曲意迎合如湯潑雪市井氣遂字螳螂拒轍逃越田單土硎無拘無縛污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