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流行的一種蒙學課本。以三字一句的韻文寫成。相傳為 宋 王應麟 所編。一說 宋 末 區適 編,一說 明 黎貞 編。 明 清 以來續有增補、重訂。後有仿照《三字經》體裁編寫的各種内容的蒙學課本,如《時務三字經》、《醫學三字經》、《女兒三字經》等。 夏衍 《懶尋舊夢錄·家世童年》:“一年級學生念的依舊是《三字經》,不過這種新的《三字經》已經不是‘人之初,性本善’,而是‘今天下,五大洲, 亞細亞 , 歐羅巴 ,南北 美 ,與 非洲 ……’了。”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以三字一句的韻文形式編寫,涵蓋倫理、曆史、哲學、天文地理等知識,核心思想包括“仁、義、誠、敬、孝”。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及典型句子的解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生來本性善良,但因後天環境和教育差異,品性逐漸分化。
示例:孟母三遷(擇鄰處)即體現環境對成長的影響。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若不及時教育,善良本性可能偏離;教育需專注且有方法。
示例: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成才(“五子登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比喻學習的重要性,如同玉石需雕琢方能成器。
“融四歲,能讓梨”
引用孔融讓梨典故,強調謙讓與孝悌品德。
作為傳統文化載體,《三字經》至今仍被用于兒童啟蒙,其道德訓誡與學習方法對當代教育具有借鑒意義。若需完整原文及注釋,等來源。
《三字經》是一本經典兒童讀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教導孩子們基本的道德和知識。它的字面意思是由三個字組成的經文。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三字經》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三字經》的中的“三字”指的是每句話都由三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一”、“刀”和“心”,意味着這本書是要通過一種父母用心教育孩子的方式進行教導。關于每個字的具體筆畫,可在字典中找到詳細的信息。
《三字經》是明代王守仁所寫,它以樸實的語言和簡單的句式,将道德規範和基本知識融入曲折動人的詩句之中。王守仁希望通過這本書将他的教育思想傳授給年幼的子侄以及全國的兒童。至今它仍廣泛用于兒童教育。
《三字經》在繁體字中稱為「三字經」,以台灣和香港地區較為常見。不同于簡體字的筆畫簡化,繁體字的每個字的構造更為複雜,筆畫也更多。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字的結構可能更加複雜,筆畫的順序也略有差異。然而,雖然字形有些不同,但字的意義和用法仍然保持一緻。
以下是某些句子片段的例子,取自《三字經》中的句子:
與《三字經》相關的組詞有:讀經、背經、講經、學經等。這些詞語涵蓋了與閱讀、學習和理解《三字經》相關的活動。
與《三字經》近義詞有:三百字、百家字、三字經本等。這些詞語可以代指《三字經》或具有類似宗旨的其他經典文學作品。
與《三字經》反義詞并不常見,因為它代表的是一種經典文化和價值觀。如果非要找一個反義詞,可能是“庸俗讀物”或“虛無主義作品”,指的是缺乏道德和知識教育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