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的意思、白蛉的详细解释
白蛉的解释
俗称“白蛉子”。昆虫纲,双翅目,白蛉科。体形似蚊,但较小。黄白色或浅灰色。表面有许多长毛。雄虫吸食植物液汁;雌虫吸人、畜血液,传播黑热病、白蛉热等。
词语分解
- 白的解释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昼。白日做梦。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 没
- 蛉的解释 蛉 í 〔白蛉子〕一种比蚊子小的小飞虫,喜吸人畜血液,能传染黑热病。 〔螟蛉〕见“ 螟”。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白蛉(bái líng),汉语词典中通常指一类小型吸血昆虫,属于双翅目(Diptera)、毛蠓科(Psychodidae)、白蛉亚科(Phlebotominae)的昆虫。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扩展信息:
一、基本释义
白蛉体形微小,体长约1.5-4毫米,呈灰黄色或浅褐色,全身密布细毛。其典型特征包括:
- 翅脉特殊:翅膀狭长,停息时呈V字形上举;
- 活动习性:多在黄昏或夜间活动,雌蛉吸血(主要吸食人畜血液),雄蛉以植物汁液为食;
- 分布范围:常见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热带与温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等干旱及半干旱区域。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白蛉”的生物学定义。
二、生物学特征与分类
白蛉属于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 幼虫期:孳生于富含有机质的潮湿土壤、洞穴或墙缝中;
- 成虫期:寿命约2-3周,飞行能力弱(活动范围通常小于200米);
- 医学重要性:部分种类是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 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携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关于白蛉生活史及生态习性的记载。
三、医学危害与防治
白蛉传播的疾病以黑热病 最为严重,其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感染后可引起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致死率较高。防治措施包括:
- 环境治理:清除孳生地(如填平墙缝、清理垃圾);
- 化学防控: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喷洒室内外环境;
- 个人防护:安装纱窗、使用驱虫剂及蚊帐。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媒介生物控制指南及《医学昆虫学》(科学出版社)。
四、权威参考资料
-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
详细分类及形态描述:见"双翅目:毛蠓科"章节。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白蛉传播疾病防控技术方案:https://www.chinacdc.cn/ (检索路径:媒介生物控制>白蛉防治)
-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相关研究论文:如《中国白蛉区系与利什曼病流行关系分析》(DOI:10.3969/j.issn.1000-7423.2020.04.001)
五、扩展知识
白蛉的命名源于其体色浅淡与飞行姿态(“蛉”泛指小型飞虫)。古籍《本草纲目》中已有类似吸血昆虫的记载(称“沙虱”),但现代分类学直至19世纪才由欧洲昆虫学家确立。
来源:《中华本草》及昆虫学史研究文献(ISBN 978-7-03-040147-3)。
网络扩展解释
白蛉是一种小型吸血昆虫,属于双翅目白蛉科,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分类与形态特征
- 白蛉体形类似蚊子,但体型更小,成虫体长约1.5-4毫米,体色呈黄白色或灰白色,全身密布细毛。停息时翅膀竖立,口器为刺吸式,用于吸血。
2.生活习性
- 幼虫环境:多孳生于动物巢穴、墙洞或潮湿的土壤、有机碎屑中。
- 活动规律: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雌虫吸食人畜血液以获取产卵所需营养,雄虫则以植物汁液为食。
3.医学危害
- 传播疾病:白蛉是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白蛉热、东方疖等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病原体包括利什曼原虫和病毒。
- 叮咬症状:被叮咬后可能出现红色丘疹、风团、水疱等皮肤反应,严重时伴随剧痒,愈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
4.分布与防治
- 全球已知500多种白蛉,中国报告近40种,如中华白蛉指名亚种。防治措施包括环境治理(清理孳生地)和个人防护(使用蚊帐、驱虫剂)。
扩展说明
白蛉在热带地区危害尤为显著,其传播的利什曼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防控的寄生虫病之一。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防治方法或疾病症状,可参考权威医学资料或公共卫生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
兵战避形笔削褒贬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豺牙剗剔传事板翠旗答蕃书大仙阇台乏累砝马奉藩服惮高气压宫髽挂丝果脯骨查脸恒阳宏焘昏昏蹇策郊隧教训吉佃王楶棁之材祲厉蠲削剧饮刻罚匡鼎解颐兰摧玉折了似两刀论法柳江鹿皮夹马吏蜜杏木栖平绒破巢完卵啌啌哐哐琼液全一三灾八难尚友士人太平令套间特当投到头儿脑儿吐刚茹柔頽败违天害理痿阳卧龙祥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