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再也找不到理由,無話可說。 唐 崔緻遠 《蕭遘相公書》之二:“仰幹陶冶,敬託牋毫,始知調急聲哀,唯愧詞窮理盡。” 宋 蘇轼 《辯試館職策問劄子》之二:“臣子之義,身非己有,詞窮理盡,不敢求去。”
“詞窮理盡”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在辯論或陳述中,因理由耗盡、無話可說而陷入窘境,常形容理屈詞窮的狀态。
2. 出處與示例
3. 結構與用法
4. 現代應用
適用于辯論、寫作等場景,強調因邏輯或證據不足而無法繼續争辯的狀态。例如:“面對确鑿的證據,他最終詞窮理盡,隻得承認錯誤。”
參考資料: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文獻(詳見、2、5、6、9)。
《詞窮理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字用詞考慮到了極限,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它也可以形容一個人的思維或表達能力到達了極限,無法再進一步。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田”,筆畫數為12畫。
《詞窮理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在古代,文人士大夫們注重言辭的精美和表達方式的準确。他們在用字用詞上力求遣詞造句的精妙。當一個文人的才思達不到預期或者自己覺得用字不恰當時,他就會自我嘲諷地說:“詞窮理盡”,意思是用字已經到了極限。
這個成語在繁體中通常寫作「詞窮理盡」。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詞窮理盡」在古代常常被寫成「詞枧理盡」。其中「枧」是一個由木和見組成的複雜漢字,表示一個手持兵器的形狀。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在寫作中感到詞窮理盡,無法更好地表達他的思想。”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詞窮”、“理盡”等。
與《詞窮理盡》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用詞不當”、“措詞不佳”等。
與《詞窮理盡》意思相反的成語是“胸有成竹”意思是指一個人的想法或計劃已經非常清楚,并且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