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窮理盡的意思、詞窮理盡的詳細解釋
詞窮理盡的解釋
謂再也找不到理由,無話可說。 唐 崔緻遠 《蕭遘相公書》之二:“仰幹陶冶,敬託牋毫,始知調急聲哀,唯愧詞窮理盡。” 宋 蘇轼 《辯試館職策問劄子》之二:“臣子之義,身非己有,詞窮理盡,不敢求去。”
詞語分解
- 詞窮的解釋 謂理屈而無話可說。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忽拘一人訊之曰:‘爾買火藥何為?’曰:‘以取鳥。’詰曰:‘以銃擊雀,少不過數錢,多至兩許,足一日用矣。爾買二三十斤,何也?’曰:‘備多
- 盡的解釋 盡 (盡) ì 完畢:用盡。說不盡。取之不盡。 達到極端:盡頭。山窮水盡。盡情。自盡( * )。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盡心。盡力。盡瘁。盡職。盡忠。盡責。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都,全:盡然。盡是白的。盡
專業解析
“詞窮理盡”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人在辯論、說理或辯解時,言語耗盡、道理講完,最終陷入無言以對、理屈詞窮的境地。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字面拆解與核心含義
- 詞窮: 指言語枯竭,無話可說。“窮”意為盡頭、枯竭。
- 理盡: 指道理講完,理由用盡。“盡”意為完結、窮盡。
- 整體含義: 形容在争辯或論述過程中,所有能說的話都說完了,所有能講的道理都講盡了,再也找不出新的言辭或理由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或反駁對方,最終處于無言以對、理屈詞窮的尴尬或失敗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論據和表達能力的徹底枯竭。
二、語義特征與使用場景
- 論辯失敗: 最常用于描述在争論、辯論或說理時,一方因無法繼續有效反駁或論證而落敗的情形。
- 理屈詞窮: 隱含了當事人所持的觀點或立場本身可能就缺乏充分的道理或依據,因此在深入辯駁後必然導緻“理盡”。
- 窘迫狀态: 生動刻畫了說話者因無法應對而陷入的尴尬、窘迫、無言以對的境地。
- 過程性: 該成語常隱含一個從“有詞有理”到“詞窮理盡”的過程,反映了論辯的激烈和最終結果的明朗化。
- 適用範圍: 不僅限于正式辯論,也適用于日常争論、學術探讨、法庭抗辯等任何需要講道理、擺事實的場合。
三、權威來源釋義
- 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詞窮理盡”指“謂理屈詞窮”,即道理站不住腳,無話可說 。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義為“無話可說,理屈詞窮”,強調了言語和道理的雙重枯竭狀态 。
- 王力先生在其《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的相關條目中指出,“窮”有“盡、完結”之義,“詞窮理盡”即“言語和道理都已窮盡”,形象描述了論辯失敗時的狀态 。
- 《成語大辭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指無話可說,理屈詞窮”,并常與“無言以對”、“啞口無言”等詞義相近 。
四、總結
“詞窮理盡”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它精準地描繪了一個人在論辯或說理過程中,因言辭耗盡、道理講完而最終無言以對、理屈詞窮的狀态。它不僅是語言能力的枯竭,更是所持立場或道理在邏輯和事實面前難以自圓其說的體現,常用于描述争論失敗時的窘境。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或紙質版第1卷) - 上海辭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商務印書館 (官網介紹:https://www.cp.com.cn/book/7b845f6e-6.html, 釋義參考紙質版)
- 王力 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 商務印書館
- 《成語大辭典》 - 上海辭書出版社 (或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版)
網絡擴展解釋
“詞窮理盡”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在辯論或陳述中,因理由耗盡、無話可說而陷入窘境,常形容理屈詞窮的狀态。
2. 出處與示例
- 出處:最早見于唐代崔緻遠的《蕭遘相公書》之二:“仰幹陶冶,敬托箋毫,始知調急聲哀,唯愧詞窮理盡。”
- 示例:宋代蘇轼在《辯試館職策問劄子》中引用:“臣子之義,身非己有,詞窮理盡,不敢求去。”
3. 結構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含貶義色彩,多用于書面語境。
- 近義詞:理屈詞窮。
4. 現代應用
適用于辯論、寫作等場景,強調因邏輯或證據不足而無法繼續争辯的狀态。例如:“面對确鑿的證據,他最終詞窮理盡,隻得承認錯誤。”
參考資料: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文獻(詳見、2、5、6、9)。
别人正在浏覽...
白面生傍晌避處伯業布拉格猜忍遲徊觀望持觞垂龆春去秋來從母晜弟刀砧闆電眸地球化學蕃昌翻梢逢場俯觀高量管彤貴望海丞還率嘉菜蠒耳羊儉腹高談驚起迥塗掘墓均權蘭亭帖老舉裂裳裹足菱絲洛浦落然胪析綠葉成蔭沒陳釀母菌弄章偏提頻婆撲魚陗束戚戚具爾曲中散等颯踏升陑事典石髓摅吐蒐集提頭兒瓦合未艾方興無妄之禍五字城詳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