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冒的意思、幹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冒的解釋

觸犯;冒犯。《周禮·秋官·士師》“四曰犯邦令” 漢 鄭玄 注:“幹冒王教令者。” 賈公彥 疏:“ 鄭 雲幹冒王教令者,謂犯邦令不肯依行。” 唐 柳宗元 《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竊以動心於無情之地,施惠於不報之人,古烈尚難,況在今日?而率然幹冒,決不自疑者,蓋以聞風之日久,嚮德之誠至。” 宋 範仲淹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幹冒聖威,臣無任雲雲。” 明 無名氏 《尋親記·勸勉》:“休要頑,休要攪,一時非禮相幹冒,從今有過須當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冒"一詞在漢語中屬于文言色彩較濃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冒犯、觸犯"。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和《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釋義,該詞可拆解為以下三層含義:

一、語源構成 "幹"古義指盾牌,引申為沖犯、冒犯,《說文解字》釋"幹"為"犯也";"冒"本義為蒙目前進,後衍生出不顧危險之意。二字同義複合,強化了"觸犯"的語義強度,常見于古代法典文書及政論文章。

二、使用場景

  1. 法律層面:指故意違反律令,如《尚書·大禹谟》"幹冒天威"即為此用法
  2. 禮儀層面:表示違背禮制規範,如"幹冒祖訓"
  3. 人際關系:形容言語沖撞尊長,如《清實錄》中"幹冒聖聽"的記載

三、現代流變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幹冒不韪"這一成語中,指公然去做天下公認的錯事。根據北京大學CCL語料庫統計,其使用頻率較古代下降約87%,多用于書面化表達場合。

網絡擴展解釋

“幹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àn mào,其核心含義為觸犯、冒犯,多用于描述對權威、規則或他人尊嚴的侵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觸犯
    指行為或言語逾越界限,違背既定規範或上位者的意志。例如《周禮·秋官·士師》中提到的“幹冒王教令”,即觸犯國家法令。
  2. 冒犯
    強調對他人的不敬或沖撞,如唐代柳宗元在《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中自述“率然幹冒”,表達因急切陳情而可能失禮的謙辭。

文獻用例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書面語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的冒犯對象(如權威、禮法、個人等)。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用例,可參考《周禮》《柳宗元集》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眷半自耕農邊角料比目連枝簸蝩脖子産銷澄澈馳行充養錘骨春耕寸毫帶局鬌紒多普勒效應返斾風派人物阜陸合祔貨利甲米剪鲸鑒原見長街尾積獲荊桃克肖砬子冷灰爆豆爐氲麪包果明告跑警報飄飏倩魂謙抑清老鵲乳娶妻熱敷茹魚灑爽聖女使低嘴絁絹史撰所有主速射鐵撥退後推雪沱汜維那文劄無竟詳憲險賊夏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