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冒的意思、幹冒的詳細解釋
幹冒的解釋
觸犯;冒犯。《周禮·秋官·士師》“四曰犯邦令” 漢 鄭玄 注:“幹冒王教令者。” 賈公彥 疏:“ 鄭 雲幹冒王教令者,謂犯邦令不肯依行。” 唐 柳宗元 《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竊以動心於無情之地,施惠於不報之人,古烈尚難,況在今日?而率然幹冒,決不自疑者,蓋以聞風之日久,嚮德之誠至。” 宋 範仲淹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幹冒聖威,臣無任雲雲。” 明 無名氏 《尋親記·勸勉》:“休要頑,休要攪,一時非禮相幹冒,從今有過須當教。”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冒的解釋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煙(.煙往上升;.發怒)。冒汗。冒尖。 不顧(惡劣的環境或危險等),頂着:冒雨。冒險。冒死。 不加小心,魯莽,沖撞:冒失。冒昧。冒進(不顧具體條件,急躁進行)。 用假的充當真
網絡擴展解釋
“幹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àn mào,其核心含義為觸犯、冒犯,多用于描述對權威、規則或他人尊嚴的侵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觸犯
指行為或言語逾越界限,違背既定規範或上位者的意志。例如《周禮·秋官·士師》中提到的“幹冒王教令”,即觸犯國家法令。
- 冒犯
強調對他人的不敬或沖撞,如唐代柳宗元在《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中自述“率然幹冒”,表達因急切陳情而可能失禮的謙辭。
文獻用例
- 漢代鄭玄注《周禮》:将“犯邦令”解釋為“幹冒王教令”,指不遵從國家法令的行為。
- 宋代範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用“幹冒聖威”表示對君主威嚴的敬畏與自省。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書面語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的冒犯對象(如權威、禮法、個人等)。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用例,可參考《周禮》《柳宗元集》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冒(gàn mào)這個詞是指勇敢無畏地迎接困難,敢于挑戰。它由“幹”和“冒”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幹”字的部首是 “幹”字旁,總筆畫數為4。
- “冒”字的部首是“冖”字旁,總筆畫數為9。
來源:
“幹冒”一詞來源于中國的民間故事。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尚勇敢、敢于冒險的精神,這個詞正是描述這種精神的象征。
繁體:
在繁體字中,幹冒的寫法分别為「幹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幹和冒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保持了類似的形狀和意義。
例句:
1. 他在考試前就決定要幹冒一次,所以他努力學習了一個月。
2.面對困難,我們不能退縮,要勇敢地幹冒上前。
組詞:
勇往直前、大膽前行、勇敢闖蕩、無畏前行
近義詞:
勇敢、大膽、敢于、剛毅
反義詞:
膽怯、畏縮、膽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