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廣武歎的意思、廣武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廣武歎的解釋

《三國志·魏志·阮籍傳》“官至步兵校尉”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 阮籍 ﹞嘗登 廣武 ,觀 楚 漢 戰處,乃嘆曰:‘時無英才,使豎子成名乎!’”後常以喻懷才不遇。 宋 蘇轼 《甘露寺》詩:“聊興 廣武 嘆,不待 雍門 彈。” 金 元好問 《光武台》詩:“空餘 廣武 嘆,無復 雲臺 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廣武歎”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特指對時局或世事的深沉慨歎與無奈,尤含英雄失路、壯志難酬的悲涼意味。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字面釋義與典故溯源 “廣武”指古代地名廣武城(今河南荥陽廣武山),楚漢相争時曾為劉邦、項羽對峙之地。“歎”即歎息、感慨。該詞典出《晉書·阮籍傳》:

(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歎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此記載描述魏晉名士阮籍登臨廣武古城,遙想楚漢舊事,感歎當時缺乏真正的英雄人物,竟讓平庸之輩成就功名。這一場景被後世提煉為“廣武歎”,成為文人抒發曆史興亡、時運不濟的典型意象。

二、深層内涵與引申義

  1. 英雄失路的悲憤

    借阮籍之口,表達對傑出人才不得其時的憤懑,暗含對現實政治庸碌的不滿。如南宋陸遊《劍南詩稿》雲:“何由效唐虞,廣武免歎籲”,即以“廣武歎”隱喻對朝中無賢臣的憂慮。

  2. 曆史虛無的哲思

    通過審視楚漢戰場遺迹,觸發對曆史成敗的反思,揭示功業虛幻、盛衰無常的蒼涼感。明代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評阮籍“廣武之歎,千古同慨”,強調其超越時代的普遍性。

  3. 懷才不遇的寄托

    文人常以“廣武歎”自況,委婉表達抱負難展的郁結。如清代趙翼《題遺山詩》中“廣武登臨歎豎子,梁園詞賦老鄒枚”,将自身境遇與典故相融。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正史記載

    《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明确記載其登廣武而歎之事,為典故原始出處(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

  2. 文學化用

    蘇轼《甘露寺》詩“聊興廣武歎,不待雍門彈”(來源:《蘇轼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印證該詞在宋代已成為固定文學意象。

  3. 學術考辨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七》考據廣武地理位置及阮籍言論背景,深化其曆史語境(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日知錄集釋》)。

四、現代使用場景 今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論述中,形容對時勢的深刻批判或對人才困境的感慨。例如:

論及當代科技競争,學者援引“廣武歎”,警示高端人才流失之痛。


參考文獻實體來源(符合原則的權威文獻)

  1.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
  2. [宋]蘇轼著,王文诰輯注:《蘇轼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
  3.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廣武歎”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1.典故來源

該詞出自《三國志·魏志·阮籍傳》的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阮籍曾登臨廣武城(今河南荥陽),觀楚漢古戰場遺址,感歎“時無英才,使豎子成名乎!”。此處的“豎子”暗指劉邦,阮籍借此表達對當時世無英雄、庸人得勢的憤懑。

2.核心含義

3.文學引用

曆代文人常借此典抒懷。例如:

4.曆史地理背景

廣武城是楚漢相争的重要地點,項羽與劉邦曾隔鴻溝對峙。阮籍登臨時正值魏晉易代之際,其感歎也隱含對司馬氏篡權的影射。

5.相關表達

“廣武之歎”為該典故的另一種表述,強調對“徒有虛名者得意”的批判,與“廣武歎”含義相通。

“廣武歎”既是曆史人物的情感投射,也是文人借古諷今的常用意象,其内涵隨語境可側重懷才不遇或針砭時弊。如需進一步了解楚漢曆史或阮籍生平,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謝鬓垂不臻從從容容村堡瘩背憚色大萬凋換端閑犯濫鋪摸奉璧奉祭風美風筌趕飯感服高樓寨之戰鬼瞰家瑰賂孤上故态複還含怆合式貨包精銳錦纜孔徑口訴鑛樸遛彎蝼蛄路箭蠻勁蠻頭麻糖昧爽敏博捧戴軿列飄悠破口大駡戗堤千載一逢齊理傾棄輕世寝兕衰杖雙回門歲漕酥麻通患偷漏駼騊僞缪溫膩五秀邪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