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樹木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物異》:“人木: 大食 西南二千裡有國。山谷間樹枝上,化生人首,如花。不解語,人借問,笑而已,頻笑輒落。”
“人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人木”指傳說中的一種異木,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物異》的記載:大食國(今阿拉伯地區)西南山谷中有一種樹木,枝頭會“化生人首,如花”,但不會說話,若有人詢問,它隻會發笑,且頻繁發笑後便會凋落。
該詞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可能與古代對異域植物的想象有關。段成式在筆記中将“人木”歸類為“物異”(奇異事物),側面反映古人對自然現象的神秘化解讀。
提到“人木”可比喻“性格剛直如木”,但此用法在古籍和現代漢語中均未廣泛出現,可能是對字面義的引申解讀,需謹慎使用。
建議參考《酉陽雜俎》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進一步考證。
人木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字組成:人和木。人木在古代漢語中有着特殊的意義,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說明。
人木由人和木組成。人作為部首,表示人類;木則表示木材、樹木。人的部首為“亻”,木的部首為“木”。人的筆畫數為二畫,木的筆畫數為四畫。
人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古代人們形象地用"人"和"木"來描述人在樹木旁邊的樣子。在繁體中,“人木”保留了原來的意義和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現代寫作“人木”的字,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是“人乃木”或者“人爻木”。古代人們通過不同的字形來傳遞特定的含義。
1. 他行走的姿态如同人木般挺拔。 2. 這棵人木長勢良好,已經成為我們社區的地标。
組詞是通過将字與字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詞彙。人木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詞語,例如:“人木相依”、“人木思齊”等。
與人木相似意義的詞彙包括:人樹、人林、樹人等。這些詞語都涉及到人與樹木之間的關系,用以形容人在樹林中的形象或者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反義詞是與人木意義相反的詞彙。與人木相反的詞彙可能是“非人木”或者是與“木”相關的其他詞彙,例如“木石”、“木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