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 词和赋的合称
(1). 汉 朝人集 屈原 等所作的赋称为 楚 辞,因此后人称赋体文学为“词赋”。后亦指词和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且 汉 代词赋,虽云虚矫,自餘它文,大抵犹实。”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五)》:“这是作家研究吸取了外国古典文学语言,特别是 中国 的词赋、小说、话本,以及民间演唱材料的结果。”
(2).“ 词赋科 ”的省称。《金史·选举志一》:“ 金 设科皆因 辽 宋 制,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之制。”参见“ 词赋科 ”。
词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文体,兼具“词”的抒情性与“赋”的铺陈叙事特点。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文体定义
词赋是“词”与“赋”的复合文体,源于汉代辞赋,发展于唐宋。
特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卷“词赋”条。
语言形式
多用骈俪对仗、韵散结合,讲究声律与用典。例如庾信《哀江南赋》以四六句式叙事,兼具词之韵律。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四册“赋体文学”章节。
起源与发展
经典作品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卷“汉赋与唐宋文赋”。
社会功能
词赋常为应制、讽谏或抒怀而作。如扬雄《甘泉赋》讽喻帝王奢靡,柳永《望海潮》以赋笔写都市繁华。
来源: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赋体批评”章节。
美学意义
融合“体物写志”(赋)与“缘情绮靡”(词),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代表中国文学的“诗性智慧”。
来源: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章“赋的审美范畴”。
来源: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文献(需馆内访问)。
“词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起源与演变
“词赋”最初指汉代文人整理屈原、宋玉等人所作的“楚辞”类作品,后逐渐成为赋体文学的代称。在南北朝及唐宋时期,其含义扩展为涵盖“词”与“赋”两种文体。
文体特点
经典评价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称楚辞“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奠定了词赋在文学史上的典范地位。
创作实例
科举制度
金代设“词赋科”,与经义、策试等并列,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科目(《金史·选举志》)。
词赋科
作为科举考试项目的简称,体现其社会功能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可参考《文心雕龙》《史通》《金史》等典籍,或现代学者孙犁的文学评论(综合、3、5、6)。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历史背景,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文心雕龙》原文及相关研究资料。
八达岭八街九陌悖慠备具标颠庇卫驰耀冲秀抽马磁流体发电跌价斗格撴摔肥甘轻煖概然核反应鸿胄歡声麾动剪春罗鉴悟交门宫戒速惊慌无措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卷端浚源喀斯特来朝赖横李杜韩柳列如林芳龙飞论据片合遣情清酌穷僥仍旧三堵墙商祈逝物税钱疏嬾套房天仓田庐拖斗挽鹿未详武场无射律乡民象繇乡杖仙苑小乘霄峙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