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手推舟,行于陸地。《論語·憲問》:“ 南宮適 問於 孔子 曰:‘ 羿 善射, 奡 盪舟,俱不得其死然。’”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 奡 多力,能陸地行舟。” 邢昺 疏:“盪,訓推也,能陸地推舟而行。”一說,以舟船沖鋒陷陣。見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奡盪舟》。
(2).劃船。 唐 劉禹錫 《采菱行》:“盪舟遊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
(1).簸蕩船隻。《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蔡 女為 桓公 妻, 桓公 與之乘舟,夫人蕩舟, 桓公 大懼。”《淮南子·人間訓》:“ 蔡 女蕩舟, 齊 師大侵 楚 。”
(2).用水師沖鋒陷陣。《論語·憲問》:“ 羿 善射, 奡 蕩(盪)舟,俱不得其死然。” 顧炎武 《日知錄·奡蕩舟》:“古人以左右衝殺為盪,陳其鋭卒,謂之跳盪,别帥謂之盪主。”
(3).劃船。 南朝 梁元帝 《采蓮賦》:“妖童媛女,蕩舟心許。” 唐 李鹹用 《橫塘行》:“紅綃撇水蕩舟人,畫橈摻摻柔荑白。” 元 倪瓒 《九日過彥行用韻》:“蕩舟煙景晚,舉盃當素秋。”
“蕩舟”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陸地推舟
指以手推動舟船在陸地上行進。該釋義源自《論語·憲問》,記載南宮適向孔子提到“奡蕩舟”,漢代孔安國注解為“奡多力,能陸地行舟”,唐代邢昺進一步解釋“蕩”為“推”。清代顧炎武則提出另一說,認為“蕩舟”是以舟船沖鋒陷陣(見于《日知錄》)。
劃船
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如唐代劉禹錫《采菱行》“盪舟遊女滿中央”,南朝梁元帝《采蓮賦》“妖童媛女,蕩舟心許”。
簸蕩船隻
指搖晃船隻的動作,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蔡女蕩舟導緻齊桓公受驚的故事。
比喻胸懷開闊(現代引申)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心胸開闊、志向遠大”的象征,如“蕩舟比喻人的志向不受拘束”,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文學修辭,古典文獻中未明确提及。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解析,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