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始笄的意思、始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始笄的解釋

《禮記·内則》:“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 鄭玄 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後因以“始笄”謂女子十五歲開始加笄束發,進入婚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抱松女》:“ 宣城 諸生 羅愷 妻 孫氏 ,年始笄,遇兵亂,從姑避山中松下。”參見“ 及笄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始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禮的專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女子15歲時舉行的“笄禮”,即束發加簪的儀式,象征成年并進入婚嫁年齡。該詞源自《禮記·内則》記載的禮儀制度。

  2. 年齡與婚俗關聯

    • 許嫁者:15歲行笄禮,取表字(如《禮記》鄭玄注“笄而字之”)
    • 未許嫁者:延至20歲行笄禮
      這一區分體現了古代婚齡與成人禮的綁定關系。
  3. 文化意義
    笄禮與男子的“冠禮”對應,是古代性别角色社會化的重要标志。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中“抱松女”的記載,也側面反映了該禮俗的延續。

注:笄禮具體儀式包括更衣、加簪、祭拜等環節,不同朝代存在細節差異,但核心均以發式改變為成年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始笄》的意思

《始笄》是一個成語,意為少女開始梳妝打扮、邁進成年的象征。在古代中國,女子16歲是成年的标志,這時候她們開始使用發簪(即笄),代表着她們蛻變為婦女的一個重要儀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始笄》的部首是“比”,筆畫數為9畫。

來源

《始笄》這個詞來源于《詩經·魯頌·揚之水》中的一句:“始笄于冠兮,安邦不燕。”意為我開始戴起頭上的發飾,安定國家,不再懊郁。

繁體

《始笄》的繁體字為「始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作「始簪」,多用于文獻和古籍,現代漢字寫作「始笄」通用。

例句

他的女兒年滿16歲,即将舉行「始笄」儀式。

組詞

始始不易、始終如一、始作俑者、始料未及、始終不渝。

近義詞

出嫁、及笄

反義詞

童心未泯、兒女未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