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掃的意思、拜掃的詳細解釋
拜掃的解釋
亦作“ 拜埽 ”。掃墓,上墳。《南史·梁紀中·武帝下》:“拜掃山陵,涕淚所灑,松草變色。” 唐 徐凝 《嘉興寒食》詩:“ 嘉興 郭裡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歸。”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拜埽》:“《後漢·光武紀》雲:‘ 建武 十年八月,幸 長安 ,有事十一陵。’蓋躬祭於墓也,即今上墳。拜埽蓋起於此。” 元 張可久 《落梅風·春情》曲:“秋千院,拜掃天,柳陰中躲鶯藏燕。”《白雪遺音·馬頭調·雷峰塔》:“清明拜掃,搭船借傘,前世恩人來相見。”
詞語分解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 掃的解釋 掃 (掃) ǎ 拿笤帚等除去塵土或垃圾:掃地。 清除,消滅:掃雷。掃盲。掃蕩。一掃而空。 全,盡,盡其所有:掃數(?)。 低落,喪失:掃興(宯 )。 描畫:掃描。掃眉。 迅速橫掠而過:掃射。掃視。 結
網絡擴展解釋
“拜掃”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bài sǎo,其核心含義指掃墓、祭奠先人或尊長 的活動,常見于傳統節日或特定紀念日。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構成解析:由“拜”和“掃”組成。
- 拜:指向神明、長輩或先人行禮,表達敬意。
- 掃:指清理、打掃,如清掃墓地環境。
- 綜合含義:通過祭拜與清掃墓地的行為,表達對逝者的懷念與尊重。
二、曆史淵源與使用場景
- 傳統節日:
常見于清明節、寒食節、十月朔日(農曆十月初一) 等時節,如“寒食節家家拜掃歸”(唐代徐凝詩句)。
- 文獻記載:
- 《南史》提到“拜掃山陵,涕淚所灑”,描述帝王祭掃陵墓的情景。
- 唐代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中記載“近世禮重拜掃”,反映其作為禮儀的重要性。
三、延伸意義
- 文化象征:不僅是祭祀行為,更承載孝道文化與家族傳承的意義。
- 儀式内容:包括獻祭品、清理墓地、焚香叩拜等環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習俗或文獻例證,可參考古籍《南史》、唐代詩詞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掃》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拜掃(bài s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向祖先或英靈行禮或掃墓祭奠。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拜 (bài)和掃(sǎo)。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拜掃》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扌」和「虍」,其中「扌」表示手的意思,「虍」表示老虎。它的總筆畫數為14劃。
來源
《拜掃》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古代文化和宗教習俗。人們根據傳統習俗,會在清明節或重陽節等特定的日子,向祖先或英靈緻以敬意,并且掃墓祭奠,表達對過去先輩的敬意和懷念之情。
繁體
《拜掃》這個詞的繁體字是「拜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拜掃》這個詞的字形和現在有些不同。例如在金文和篆書時期,「拜掃」的字形中的「扌」更像一個手的形狀,「虍」更像一隻老虎。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發生了一些變化,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樣子。
例句
1. 清明節,我們一家人都會去祭拜先人,拜掃墳墓。
2. 她每年都會親自拜掃祖先墳墓,表達她對祖輩的敬意。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組詞:拜訪、掃地、祭奠、墳墓。
近義詞:祭拜、膜拜、尊敬。
反義詞:放棄、忽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