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拜扫的意思、拜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拜扫的解释

亦作“ 拜埽 ”。扫墓,上坟。《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 唐 徐凝 《嘉兴寒食》诗:“ 嘉兴 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归。”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拜埽》:“《后汉·光武纪》云:‘ 建武 十年八月,幸 长安 ,有事十一陵。’盖躬祭於墓也,即今上坟。拜埽盖起於此。” 元 张可久 《落梅风·春情》曲:“秋千院,拜扫天,柳阴中躲鶯藏燕。”《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清明拜扫,搭船借伞,前世恩人来相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拜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祭扫坟墓这一传统礼仪活动。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拜扫(bài sǎo)指在特定时节(如清明、寒食、中元节或先人忌日)前往墓地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包含两项核心行为:

  1. "拜":行礼祭奠,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追思。
  2. "扫":清扫墓地、拔除杂草、修整环境,维护坟墓整洁。

文化内涵:这一习俗体现了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通过仪式化的行为寄托哀思、传承孝道,并强化家族纽带。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扫墓,上坟。指在墓前祭奠、清扫。" 其引例多出自古代文献,如宋代《梦粱录》记载清明"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即拜扫之礼。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简明定义为:"在墓前祭奠和清扫。" 强调其作为现代汉语中对扫墓行为的规范表述。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三、历史与民俗背景

拜扫习俗可追溯至先秦的墓祭传统,唐代寒食扫墓已成定制(见《唐会要》),后与清明节融合。古代文献中,"拜扫"常与"展墓""上冢"等词互用,如:

地域差异:北方部分地区称"上坟",江南多称"拜扫",闽粤方言则称"挂纸"或"拜山",仪式细节因地而异,但核心内容一致。


四、相关词汇辨析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3. (宋)吴自牧. 《梦粱录》[M]. 卷三"清明节".
  4. (清)顾炎武. 《日知录》[M]. 卷十五"墓祭".

网络扩展解释

“拜扫”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bài sǎo,其核心含义指扫墓、祭奠先人或尊长 的活动,常见于传统节日或特定纪念日。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渊源与使用场景

  1. 传统节日:
    常见于清明节、寒食节、十月朔日(农历十月初一) 等时节,如“寒食节家家拜扫归”(唐代徐凝诗句)。
  2. 文献记载:
    • 《南史》提到“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描述帝王祭扫陵墓的情景。
    • 唐代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记载“近世礼重拜扫”,反映其作为礼仪的重要性。

三、延伸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习俗或文献例证,可参考古籍《南史》、唐代诗词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亏阿誉巴答迸奔标定步罡不言而喻采沐昌门成堂骋续触犯丛社丹顶大兴土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丢空蕃宣费辞改点狗碰拐带诡名诡谀谷陵黑纱红白虹沴椒烟皎月禁蘌紧窄鸠拙宽闲垒七追斋咙咙屡空美器冥工颇我牵裾蕲簟妻儿麒麟笔饶免搧风稍黩筐篚始祖庶子田迳怗辞铜马祠通邑大都魋髻玩儿王犹壝坛蚊船文章宗工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