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膳的意思、彻膳的详细解释
彻膳的解释
古代遇有灾患变异时,帝王撤减膳食,以示自责。《诗·大雅·云汉》“膳夫左右” 毛 传:“膳夫彻膳,左右布而脩。” 孔颖达 疏:“膳夫之官,减撤王之膳食。”《后汉书·伏湛传》:“夫一穀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飢,柰何独饱?”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天子争臣七人而止,诸侯争臣五人而止。至於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
词语分解
- 彻的解释 彻 (徹) è 通,透:贯彻。透彻。彻底。彻骨。彻悟。响彻。 治,开发:“彻田为粮”。 毁坏:“彻我墙屋”。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 膳的解释 膳 à 饭食:膳食。用膳。膳宿。 进食:“宰夫膳稻于梁西”。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彻膳是汉语中表示撤除膳食的礼仪用语,特指古代君主或贵族因灾异、自责而主动停止享用饮食的行为。该词由“彻”(撤除)和“膳”(饭食)构成,最早见于《礼记》等典籍,后逐渐演化为一种象征性礼仪。
词义解析与历史渊源
- 本义:字面指撤去日常饮食。《说文解字》释“彻”为“通也”,此处引申为“撤除”;“膳”在《周礼》中定义为“食也,具食以进”,即供奉的饮食。组合后表示停止进食行为。
- 礼仪制度:古代文献记载,帝王遇天灾、国丧或自省时“彻膳”以示哀恸。如《礼记·丧大记》载“君彻膳,宰彻膳”,强调礼制中的自我惩戒含义。
- 引申意义:后世将“彻膳”扩展至表达深切悲痛或自我问责,如《左传》中诸侯因歉收而彻膳赈民,体现责任意识。
权威文献参考
- 词源依据:《汉语大词典》第10册“彻膳”词条(商务印书馆,2012年)。
- 礼制溯源:《礼记正义·卷四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 历史用例:《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五年》(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09年)。
网络扩展解释
“彻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帝王在灾异发生时,通过撤减膳食以示自我反省和承担责任的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 字面含义:“彻”通“撤”,意为撤去;“膳”指膳食。合指撤去或减少日常饮食。
- 象征意义:古代帝王以此举表达对天灾、异象的敬畏,体现“罪己”的政治伦理,彰显统治者与百姓共担苦难的态度。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 《诗经·大雅·云汉》
毛传提到“膳夫彻膳”,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为膳夫官员负责减少帝王饮食,反映周代应对灾异的礼制。
- 《后汉书·伏湛传》
记载“一穀不登,国君彻膳”,强调粮食歉收时帝王应与民众同饥,不可独享饱食。
- 《梦溪笔谈》
宋神宗因日食撤膳避殿,说明此传统延续至宋代。
三、文化内涵
- 天人感应:帝王通过自省行为回应“天谴”,试图平息灾祸。
- 政治责任:以自我惩罚的形式强化统治合法性,塑造仁君形象。
四、同义词与关联词
- 撤膳:与“彻膳”互通,如《汉书》中多用此写法。
- 减膳:类似表达,但侧重减少而非完全撤除。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历史事件,可参考《后汉书》《梦溪笔谈》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甲裨贩常骨逞异夸能陈雷吃蝨留大腿雌花当中殚心等伦地质年代抵足而眠斗母元君顿萃扼隘膏羶搞脏购销差价官榷鬼把戏横堵横玉饥德继继承承炯尔旧疾鞠系款启阃望老伴老斗凉驳柳荫论究緑头巾帽裙马下卒霉头明日黄花腻滞驽才潘花旆旍潜居前筵悄静青眼客丘轲全清羣品弱约圣战石君宝四海昇平酸柔苏隄拖绅讬于空言舞跃下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