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成章的意思、成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成章的解释

(1) [come out as an article]∶成文章

下笔成章

出口成章

(2) [to write well]∶成条理

顺理成章

详细解释

(1).乐竟为一章。引申之,凡积渐生变,自成格局,皆可称成章。《易·说卦》:“故易六位而成章。”《孟子·尽心上》:“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达。” 明 李贽 《与友人书》:“又爱其狂,思其狂,称之为善人,望之以中行,则其狂可以成章,可以入室。”

(2).谓积辞成篇,作成诗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卷六:“盖古人之诗,非如今人牵强輳合,要得之自然。如思不到,则不肯成章。”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成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构成完整的文章或诗文
    指语言或文字表达流畅、完整,形成有逻辑的内容。例如:

    • “下笔成章”(形容写作能力极强,一挥而就)。
    • “出口成章”(形容口才好,说话有条理且文采斐然)。
      这一含义源自古代对文学创作的评价标准,如《三国志》提到曹植“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2. 形成条理或合乎逻辑
    指事物发展自然有序,符合规律。例如:

    • “顺理成章”(比喻事情按逻辑发展,结果自然合理)。
      此义项可追溯至《孟子·尽心上》的“不成章不达”,强调积累到一定程度方能通达。

二、延伸与出处

“成章”既强调文字表达的完整性,也蕴含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如需更详细古籍例证,可参考《三国志》《孟子》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成章

成章是一个中国汉字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成”和“章”。

拆分部首和笔画

“成”字的部首是“⼟”,总笔画数为6。

“章”字的部首是“⽮”,总笔画数为11。

来源

“成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文公三年》:“请南辞,成章旅。”意为离开,显得文采斐然。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形容文章或文章章节的通顺、完美。

繁体

“成章”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成章」。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成章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由“成”和“章”两个字组成。

例句

1.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成章,逻辑清晰,文笔优美。

2. 他的讲话条理分明,每个观点都言之有物,真是一篇成章之作。

组词

成书、章程、成文、成熟

近义词

通顺、流畅、得体、合乎规范

反义词

褒义词:拗文章、乱糟糟、毫无章法

贬义词:乱七八糟、杂乱无章、纷繁复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