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的說法。 明 徐祯卿 《談藝錄》:“傳曰:‘疾行無善迹。’乃藝家之恆論也。”
“恒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恒論(拼音:héng lùn,注音:ㄏㄥˊㄌㄨㄣˋ)指“通常的說法”或“普遍的觀點”,常用于描述某一領域内被廣泛認可或長期沿用的見解。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徐祯卿的《談藝錄》,原文為:“傳曰:‘疾行無善迹。’乃藝家之恒論也。”。此句以藝術創作為例,說明“急于求成難有完美成果”是藝術領域的常見觀點。
詞義上,“恒”體現穩定性,“論”指向觀點或論述,整體強調觀點的普遍性和曆時性。現代使用中需結合語境,常見于文史類文本或學術探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論相關文獻。
恒論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分:恒和論。
恒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4。它表示永恒、常态不變的意思。
論的部首是言,筆畫數為6。它表示思考、讨論的意思。
恒論的意思是指永恒的觀點或理論,意味着一種持久不變的思考和讨論。
此詞沒有繁體字形式,隻有簡體字。
在古時候,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由恒和論兩個字組成。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的恒論是,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持續不斷的努力。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詞語:
恒久、恒心、恒定
以下是一些近義詞:
常論、永論、長期觀點
以下是一個反義詞:
變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