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军的意思、充军的详细解释
充军的解释
[banish] 发配流放,旧时遣送犯罪者到边远地区服苦役的刑罚
详细解释
(1).入伍当兵。《宋史·兵志七》:“都水使者 陈求道 请招刺保甲五万充军。”《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成亲》:“儿子应募充军,从征 安南 去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南北两军皆开回八月以前原驻地点,其学生女子等充军者,悉令回籍安业。”
(2).古代的一种刑法。把罪犯发配到边远地方去服役。《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復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 明 《杀狗记·孝友褒封》:“着枷号市曹三个月,满日各杖一百,发边远充军。” 巴金 《砂丁》:“我听见人家说挖锡矿比充军还受罪。”
词语分解
- 充的解释 充 ō 满、足:充足。充实。充分(坣 )(.足够;.尽量)。充沛。充裕。 填满,装满:填充。充满(.填满,布满;.充分具有)。充耳不闻。充电。汗牛充栋。 当,担任:充当。充军。 假装:冒充。充数(?)
- 军的解释 军 (軍) ū 武装部队:军威。军服。行(妌 )军。军功。军犬。军备。军纪。军衔。军阀。军令状。异军突起。溃不成军。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军。 笔画数:; 部
网络扩展解释
“充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制度,具有多重含义和演变过程,以下从定义、历史、分类等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
刑罚性质
指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强制从事屯种或补充军伍的劳役,属于轻于死刑、重于流刑的刑罚。其严酷性被称为“刑莫惨于此”,类似现代劳改,但生存环境恶劣,常致死亡。
-
其他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充军”也指普通民众被征召入伍当兵,如《宋史》记载招募保甲“充军”的案例。
二、历史发展
- 起源:秦汉时期已有类似充军的措施(如移民戍边),但直到明代才正式纳入法典,成为法定刑罚。
- 演变:宋代称为“刺配”,明代细化充军等级,清代沿用但逐渐弱化。
三、分类与执行
-
刑期类型
- 终身充军:罪犯本人终生服役;
- 永远充军:罪犯死后由子孙接替,无限延续。
-
地域等级
按发配距离分为五等:附近(约一千里)、近边、远边、极边、烟瘴(最远四千里)。
四、社会作用
- 军事补充:明代边军逃兵现象严重,充军成为维持兵源的手段之一;
- 威慑犯罪:作为死刑替代刑,强化对重罪者的惩戒。
示例:明代《杀狗记》记载“发边远充军”的判例,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亦描述充军为“杀头充军”的极刑。
“充军”从军事征召演变为刑罚,反映了古代法律与兵役制度的交织。其严酷性和连带责任(永远充军)凸显了传统刑法的威慑导向。需结合具体历史文献区分“入伍”与“刑罚”的不同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充军》这个词是指被强制劳动或放逐到边远地区的行为,通常用来描述古代时期的惩罚方式。现代汉字《充军》由两个部首组成,首部是“八”字旁,表示充实、加强的意思,次部是“彳”字旁,表示行走、迁移的意思。笔画数上,首部有二笔,次部有三笔。
《充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在古代,充军是一种严厉的惩罚方式,通常用于针对犯有重罪或叛逆罪行的人。这些人被抓捕后,会被迫参军,被分配到边远地区服役。这样的惩罚不仅使罪犯受到了身体上的痛苦和奴役,还剥夺了他们与家人和社会的联系。
虽然现代汉字简化了很多,但是在繁体字中,《充军》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似,依然由“八”字旁和“彳”字旁组成。只是在字形上有一些微小的差异。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根据古籍记载,古代有一种写法是将“充”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类似“勿”的形状,下部则是“儿”的样子。而“军”字也有一种写法是将“冖”字放到“八”的上方。这些写法都是古代汉字发展的产物,现已不再使用。
一些常见的例句中使用了《充军》这个词,例如:他因犯了重罪而被判充军到偏远地区服役。
与《充军》相关的组词有:充实、加冕、军人等。
与《充军》近义的词汇有:戍边、驱逐、放逐等。
与《充军》反义的词汇有:解放、赦免、回归等。
希望这些简短的回答能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