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充军的意思、充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充军的解释

[banish] 发配流放,旧时遣送犯罪者到边远地区服苦役的刑罚

详细解释

(1).入伍当兵。《宋史·兵志七》:“都水使者 陈求道 请招刺保甲五万充军。”《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成亲》:“儿子应募充军,从征 安南 去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南北两军皆开回八月以前原驻地点,其学生女子等充军者,悉令回籍安业。”

(2).古代的一种刑法。把罪犯发配到边远地方去服役。《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復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 明 《杀狗记·孝友褒封》:“着枷号市曹三个月,满日各杖一百,发边远充军。” 巴金 《砂丁》:“我听见人家说挖锡矿比充军还受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充军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将罪犯押解到边远地区服兵役或劳役的刑罚。该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成为正式刑名,属流刑的加重形式。以下从词典释义与历史演变角度分述:


一、词典释义与词源

  1. 基本定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充军"指"古代刑罚之一,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军营中服兵役或劳役" 。其构词法为动宾结构:"充"意为补充、充配,"军"指军队或军营,合指强制补充兵源。

  2. 刑罚等级

    在《大明律》中,充军按流放距离分为五等:附近(二千里)、边卫(二千五百里)、边远(三千里)、极边、烟瘴。清代沿袭此制,并区分"终身充军"(服役至死)和"永远充军"(子孙世代承袭) 。


二、历史演变与执行方式

  1. 起源与发展

    • 宋代:始称"配军",如《水浒传》中林冲被"刺配沧州道"即为典型。
    • 明代:正式定名"充军",成为替代死刑的重刑,《明史·刑法志》载:"充军者,明初唯边方屯种,后定制分极边、烟瘴……" 。
    • 清代:沿袭明制但简化等级,清末法制改革后废除。
  2. 执行特点

    罪犯需佩戴械具(如枷锁)长途押解至戍地,从事屯田、筑城等苦役。如《辞海》所述:"其刑重于流刑,常与刺字(面部烙印)并用" 。


三、文学与文化中的用例

在古典文学中,"充军"常反映刑罚残酷性。例如:


延伸阅读建议

欲了解详细律法条文,可参考:

注:因古代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历代刑法志》或权威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现代词典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567页。

网络扩展解释

“充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制度,具有多重含义和演变过程,以下从定义、历史、分类等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1. 刑罚性质
    指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强制从事屯种或补充军伍的劳役,属于轻于死刑、重于流刑的刑罚。其严酷性被称为“刑莫惨于此”,类似现代劳改,但生存环境恶劣,常致死亡。

  2. 其他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充军”也指普通民众被征召入伍当兵,如《宋史》记载招募保甲“充军”的案例。


二、历史发展


三、分类与执行

  1. 刑期类型

    • 终身充军:罪犯本人终生服役;
    • 永远充军:罪犯死后由子孙接替,无限延续。
  2. 地域等级
    按发配距离分为五等:附近(约一千里)、近边、远边、极边、烟瘴(最远四千里)。


四、社会作用

示例:明代《杀狗记》记载“发边远充军”的判例,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亦描述充军为“杀头充军”的极刑。


“充军”从军事征召演变为刑罚,反映了古代法律与兵役制度的交织。其严酷性和连带责任(永远充军)凸显了传统刑法的威慑导向。需结合具体历史文献区分“入伍”与“刑罚”的不同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包袱皮薄媚北大荒贝色裱背波斯枣剗戾赤裂池鱼幕燕牀筵啗噬烦敝丰岁歌笙簋簠后式魂气讲集矫翮狡戾焦然静极思动鲸吸经营惨淡禁奸九冬峻暴开卷有益愒日客裳膫子猎户闾左卖科没一磨棱刓角木匵睦族飘马儿洽穆潜兵遣归迁升切言缫丝娘慑怯十二金人水浒四冲六达谈次贪虐同舟遇风頽败箨龙纬图渥泽县衡纤小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