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d of the skirt;skirt and girdle;connected through one's female relatives] 女子束裙裳的腰帶,比喻跟妻女姊妹等有關的親戚關系
(1).系裙的帶。 唐 李端 《拜新月》詩:“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宋 錢愐 《錢氏私志》:“夜漏下三鼓,上悅甚,令左右宮嬪各取領巾、裙帶,或團扇、手帕求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這個裙帶兒沒人解,好苦也。”
(2).比喻由于妻女姊妹等的關系。多含譏刺意。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三:“ 蔡 拜右相,家宴張樂。伶人揚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帶。’譏其官職自妻而緻。中外傳以為笑。” 蔡京 妻為 王安石 女。 遯廬 《童子軍》第十四出:“從古 龍陽 邀上賞,莫将裙帶為官羞。” 歐陽山 《三家巷》一:“莫非他将來靠裙帶吃飯?”
“裙帶”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字面含義 原指女性服飾中用于系住裙子的腰帶。這一用法在唐代詩詞中已有體現,如李端《拜新月》中“北風吹裙帶”。宋代文獻也多次提及裙帶作為服飾配件的功能。
二、比喻含義 引申為通過女性親屬關系獲得的利益關聯,含貶義色彩。具體分為:
三、常見用法 常以“裙帶關系”作為固定搭配,用于批評公私領域中的任人唯親現象。例如:
語言提示:該詞通常用于負面語境,表達對不公平利益輸送的諷刺。在學術或正式場合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高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貶義屬性有明确标注。
裙帶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女性穿着時系在腰部的帶子,用來束起裙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裙(衣)+ 川(水)+ 帶(巾)
裙的部首是衣,帶的部首是巾。裙帶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裙帶”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董仲舒傳》中,用來描述宦官們用權謀牽制皇帝的行為。後來逐漸演變為貶義詞,指權臣、權貴靠近君主、掌控朝政的手段。
繁體:
裙帶(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裙帶的字寫作“裠踏”,其中裠是指長裙,踏是指系在腰間的帶子。
例句:
她用細細的裙帶系緊裙子,站在鏡子前整理發式。
組詞:
裙褲、裙擺、系帶、束帶、腰帶
近義詞:
腰帶、束腰、系腰飾
反義詞:
解帶、松腰、緩腰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