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君卿唇舌 ”。亦作“ 君卿喉舌 ”。亦作“ 君卿舌 ”。 《漢書·遊俠傳·樓護》:“ 樓護 字 君卿 ……為人短小精辯,論議常依名節,聽之者皆竦。與 谷永 俱為五侯上客, 長安 號曰:‘ 谷子雲 筆劄, 樓君卿 脣舌。’”後因用為善于辭令之典。 宋 呂本中 《紫微詩話》:“﹝ 範元實 ﹞嘗有詩雲:‘ 夷甫 雌黃須倚閣, 君卿 唇舌要施行。’”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元白揣摩》:“草屈 子雲 《玄》,談卷 君卿 舌。” 清 吳偉業 《楚兩生行》:“一生拄頰高談妙, 君卿 唇舌 淳于 笑。”唇,一本作“ 喉 ”。
“君卿唇舌”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主要用于形容善于辭令、口才出衆的人。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漢書·遊俠傳·樓護》。樓護字君卿,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辯士,以短小精悍、言談犀利著稱。他與以文筆見長的谷永同為外戚王氏五侯的座上賓,長安城當時流傳“谷子雲(谷永)筆劄,樓君卿唇舌”的說法,分别贊譽兩人的文才和口才。
“君卿唇舌”指代卓越的辯論能力或語言技巧,強調通過言辭說服他人或展現智慧的能力。後世常以此典故比喻口才出衆之人,如宋代呂本中《紫微詩話》中引用“君卿唇舌要施行”,明代顧大典以“君卿舌”贊人辯才。
在不同文獻中,該詞存在變體形式,如“君卿喉舌”“君卿舌”等,均與“唇舌”同義,均指向樓護的善辯特質。
清代吳偉業在《楚兩生行》中以“君卿唇舌”形容談笑風生的風采,進一步擴展了其文學意涵。這類引用多用于詩文,借古喻今,強化語言表達的魅力。
“君卿唇舌”既是曆史人物的特寫,也是漢語中褒揚口才的經典表達。若需更多例證或拓展,可參考《漢書》原文及曆代詩詞評注。
《君卿唇舌》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指某人所說的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口才,能夠影響他人的決策和行動。這個成語形容人的口才非常出色。
《君卿唇舌》的部首是口,總共有15畫。
《君卿唇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中國曆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說家,他們的口才出衆,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言辭和說服力來影響他人。因此,人們用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具有卓越口才的人。
《君卿唇舌》的繁體字為「君卿唇舌」,字體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中國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君卿唇舌」可能會寫成「君卿唇舌」或其他類似的形式,但意義相同。
他的演講真是君卿唇舌,令人佩服。
組詞:辯才如流、巧舌如簧
近義詞:巧言令色、口若懸河
反義詞:笨口拙舌、沉默寡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