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憤的意思、感憤的詳細解釋
感憤的解釋
[be moved and indignant] 感到憤慨
令人感憤痛切
詳細解釋
亦作“ 感忿 ”。憤慨。《戰國策·韓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親窮僻之人,而 政 獨安可嘿然而止乎!”《後漢書·臧洪傳論》:“ 雍丘 之圍, 臧洪 之感憤壯矣!” 宋 曾鞏 《上歐蔡書》:“公然欺誣,駭天下之耳目,令人感憤痛切。”《紅樓夢》第二二回:“ 黛玉 看了,知是 寳玉 一時感忿而作,不覺又可笑又可嘆。” 鄒魯 《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我又親自去看,見身首異處,碧血晶瑩,同時圍觀的人很多,我大為感憤。”
詞語分解
- 感的解釋 感 ǎ 覺出:感觸。感覺。感性。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識、情緒上起反應;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變化:感動。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感憤”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gǎn fèn
- 注音:ㄍㄢˇ ㄈㄣˋ
- 含義:指因外界事件觸動内心而産生憤慨情緒,強調“因感觸而憤慨”。
詳細釋義
-
詞源與經典出處
- 最早見于《戰國策·韓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親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賢者因微小恩怨而感憤,願親近困頓之人,怎可默然置之?)。
- 《後漢書·臧洪傳論》中亦用此詞:“臧洪之感憤壯矣!”(臧洪的感憤之情壯烈)。
-
用法與例句
- 宋代曾鞏《上歐蔡書》:“公然欺誣,駭天下之耳目,令人感憤痛切。”(指對欺瞞行為的強烈憤慨)。
- 《紅樓夢》第二二回:“黛玉看了,知是寶玉一時感忿而作。”(此處“感忿”為同義異寫)。
-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憤慨、義憤、激憤。
- 相關表達:感憤不已(形容持續憤慨)、感憤痛切(強調憤慨之深)。
“感憤”多用于描述因不公或負面事件引發的強烈情緒,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中,帶有文言語境色彩。其核心是“因感觸而生憤”,與單純憤怒(如“生氣”)相比,更強調外部事件對内心的沖擊。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感憤這個詞在漢語中表示對某種情感或事件引起的激烈憤怒或悲傷的感受。它可以拆分為"感"和"憤"兩個部首。部首"感"表示感覺、感情的意思,而部首"憤"則表示憤怒的意思。
根據筆畫來看,"感"部首有4畫,"憤"部首有10畫。這兩個部首的結合形成了"感憤"這個詞。
"感憤"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追溯,因為它是由"感"和"憤"兩個獨立的詞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感憤仍然使用類似的寫法,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大緻相同,但字形可能有一些細微的差異。對于"感憤"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特定的記錄。
以下是一些關于"感憤"的例句:
1. 聽到這個消息,她感憤填膺,決定要為正義而奮鬥。
2. 他對社會不公的現象感到憤怒和悲傷,内心充滿了感憤之情。
3. 這樣的行為引起了廣大民衆的感憤和譴責。
"感憤"這個詞可以和其他詞組成組詞,比如:"感憤之情"、"感憤填膺"等。近義詞可以是"憤怒"、"惱怒",反義詞可以是"平靜"、"冷漠"。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