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對的意思、訪對的詳細解釋
訪對的解釋
回答皇帝的咨詢。《漢書·叙傳下》:“抑抑 仲舒 ,再相諸侯……讜言訪對,為世純儒。” 顔師古 注:“訪對,謂對所訪也。”《後漢書·孔融傳》:“每朝會訪對, 融 輒引正定議,公卿大夫皆隸名而已。”《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 暕 坐鎮雅俗,弘益已多; 僧孺 訪對不休,質疑斯在。” 劉良 注:“ 僧孺 有應對定疑之美。”
詞語分解
- 訪的解釋 訪 (訪) ǎ 向人詢問,調查:訪求(探訪尋求)。訪員(記者)。搜奇訪古。 探問,看望:訪視。訪問。訪晤(探訪會晤)。探親訪友。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對的解釋 對 (對) ì 答,答話,回答:對答如流。無言以對。 朝着:對酒當歌。 處于相反方向的:對面。 跟,和:對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對立。對流。對接。對稱(坣 )。對峙。 說明事物的關系:對于。
專業解析
“訪對”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其核心含義指臣子應帝王之詢問而回答,特指在朝廷上回應君主的咨詢或策問。以下是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
- 訪:本義為咨詢、征詢。《說文解字》:“泛謀曰訪。” 引申為帝王向下詢問、征求意見。
- 對:本義為應答、回答。《說文解字》:“對,譍無方也。” 指臣子對君主的問話作出回應。
- 訪對:二字結合,構成一個動賓結構(“訪”是帝王的行為,“對”是臣子的行為),特指臣子在朝廷上回答帝王的詢問或策問。這是一種正式的君臣問答形式,常見于古代奏議、史書記載中。
-
語境與用法:
- 該詞帶有鮮明的君臣關系和朝廷奏對的色彩。它描述的是古代政治生活中,君主主動向臣子咨詢政事、經義或對策,臣子予以回答的場景。
- 強調的是臣子回應帝王咨詢這一行為本身及其内容,而非泛泛的交談或讨論。
- 例如,在漢代重要的經學會議記錄《白虎通義》中,就記載了漢章帝召集儒生“講議五經同異”,儒生們“訪對”的内容被記錄下來形成此書。
-
例證與出處:
- 《白虎通義》:這部漢代典籍本身就是“訪對”成果的體現。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章帝在白虎觀召集諸儒讨論五經異同,由班固記錄整理成《白虎通德論》(即《白虎通義》)。這個過程就是典型的“訪對”。例如,書中記載了關于禮制、爵位等問題的君臣問答。
- 《後漢書·範升傳》:其中記載了博士範升在朝廷上就禮儀制度等問題進行“訪對”的實例:“每有大議,辄見訪問…升上言…書奏,下公卿議。” 這反映了“訪對”在漢代朝廷決策過程中的作用。
“訪對”一詞專指古代臣子在朝廷上回答帝王咨詢或策問的正式行為。它體現了古代君主咨詢臣下、臣子獻言建策的政治互動模式,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奏議文書的重要詞彙。其權威釋義和典型用例主要見于《白虎通義》、《後漢書》等古代經典文獻中。
網絡擴展解釋
“訪對”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解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一、古代文獻中的核心含義(權威性較高)
根據記載,“訪對”原指臣子回答皇帝的咨詢,屬古代政治用語。例如:
- 《漢書·叙傳下》記載董仲舒“谠言訪對,為世純儒”,顔師古注解“訪對”為“對所訪”,即回應皇帝的提問;
- 《後漢書·孔融傳》提到孔融在朝會時“引正定議”,體現其應對皇帝咨詢的能力。
二、現代引申的成語用法(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平等互訪與交流,強調雙方對等關系。例如:
- 字面拆分:“訪”指拜訪交流,“對”指相互對等;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人際或國際間的平等往來。
需注意:古代原義有明确文獻支撐且權威性更高,而現代引申義尚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詞義演變或誤讀。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日常交流若使用第二種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哀氣白帆卑污邊燧茶鼓闡幽産子襯搭澄序充勇寵恣吹毛索疵毳羽妲末堕溷飄茵防汛兵風飛雲會風惠桂兔過索皓壁洪族昏誕雞骨支床金鏡近侍盡世兒坎轲口誅筆伐連城價流行性腦膜炎穆民拟物排喚叛反盤街磐磐樸練辟道潛移默奪僑論輕果頃前輕挑秦皇島市湫底雀書神授螫手狩田順祥思歸樂松果探撮檀密田契通谒嚣暴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