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底的意思、湫底的詳細解釋
湫底的解釋
積滞不暢。《左傳·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 杜預 注:“湫,集也;底,滞也;露,羸也。壹之則血氣集滞而體羸露。” 唐 李商隱 《為賀拔員外上李相公啟》:“某素無靈氣,夙昧攝生,乏 單豹 養内之功,闕 王吉 實下之效,湫底莫適,節宣失中。”
詞語分解
- 湫的解釋 湫 ū 水潭:“南有龍兮在山湫”。大龍湫(瀑布,在中國浙江省雁蕩山)。 涼:“湫兮如風”。 湫 ǎ 低窪:湫隘(低濕狹小)。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底的解釋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後)。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何,什麼:底事傷
網絡擴展解釋
“湫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古籍和權威解釋綜合分析:
1.基本含義
- 拼音:通常讀作qiū dǐ(部分資料标注為jiǎo dǐ,但多數古籍注音為qiū)。
- 詞義:指事物積滞不暢,多用于描述氣血、情感或事物的停滞狀态。例如《左傳》中提到“勿使有所壅閉湫底”,即強調避免氣血淤積導緻身體虛弱。
2.字源解析
- 湫:本義為“水池”,引申為凝集、積滞(如《說文解字》注“湫,集也”)。
- 底:指“底部”,在古漢語中可表示停滞、滞留(如《左傳》注“底,滞也”)。
- 組合含義:兩字結合後,強調“淤積不通”的狀态。
3.使用場景
- 古籍引用:多見于中醫或古文描述生理、心理的阻滞,如《左傳·昭公元年》用此詞警示養生之道,唐代李商隱在《為賀拔員外上李相公啟》中借“湫底”自述身體失調。
- 現代用法:已較少使用,多作為文學或曆史研究中的古語詞。
4.注意事項
- 部分現代詞典(如)标注“湫底”為jiǎo dǐ,并解釋為“深藏不露”,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有關,但主流權威文獻(如漢典、《左傳》注)均以qiū dǐ為正确讀音和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左傳·昭公元年》及李商隱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湫底》的意思
《湫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湖水或河流的底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湫底》的部首是水(氵)和底(廣),拆分出兩個部分。
《湫底》的總筆畫數為17畫。
來源及繁體字
《湫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在今天的簡化字中,湫的形狀由"泂"變為"求"。
在繁體字中,湫底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湫底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書法風格,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會有所變化。
例句
1. 湫飛湫底碧無邊。
2. 青山接湫底,白雲翻飛。
組詞
湫雨、湫波、底庫、底藏、底聲
近義詞
湖底、水底、河底
反義詞
湫面、湫頂、湫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