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吹毛索疵的意思、吹毛索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吹毛索疵的解釋

同“ 吹毛求疵 ”。《後漢書·杜林傳》:“及至其後,漸以滋章,吹毛索疵,詆欺無限。”亦省作“ 吹索 ”。 清 陳确 《大學辨二·答沉朗思書》:“《大學》首篇二百餘言,豈無一言之合往訓者,而弟必字字而駁之,不幾於吹索乎!”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瞿忠宣公集》:“ 忠宣 一代偉人,其文字所存,當與日星不晦,末學小生,何敢吹索。”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彼徒除利力而外,無藴于中,見 中國 式微,則雖一石一華,亦加輕薄,于是吹索抉剔,以動物學之定理,斷神龍為必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吹毛索疵”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最早見于《後漢書·杜林傳》中的記載:“及至其後,漸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無限。” 其背景反映了古代對嚴苛批評行為的反思,常用于形容官場或人際交往中不必要的苛責。


與“吹毛求疵”的異同

  1. 語義一緻:兩者均表示刻意挑剔缺點,含貶義。例如,和均指出其核心為“故意尋找差錯”。
  2. 用字差異:“索”與“求”均表示“尋找”,但“吹毛索疵”更突出“主動搜尋”的意味,而“吹毛求疵”更常見于現代使用。
  3. 出處不同:“吹毛求疵”源自《韓非子》,而“吹毛索疵”出自《後漢書》,二者均有曆史淵源。

使用場景


“吹毛索疵”強調刻意挑剔的行為,需根據語境判斷其貶義或中性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吹毛求疵”)的對比,可參考《韓非子》或《後漢書》的原文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吹毛索疵:詞義與拆分

《吹毛索疵》是一個成語,意為挑剔地尋找毛病和缺點。它由四個字組成,分别是“吹”、“毛”、“索”、“疵”。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

《吹毛索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梁州刺史江南元,《江南元刺史傳》中有記載:“每嘗嘲谑其使者之所津馀也,因以語衆曰‘君吹毛懷疵,奈何以此盛相授我!’”因此,成為了現代成語。

繁體寫法:吹毛索疵(香港、台灣字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吹毛索疵”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例如“吹”可能寫作“吹”;“索”可能寫作“索”或“乜”;“疵”可能寫作“疵”或“疢”等。

例句

1. 他特别善于吹毛索疵,所以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2. 别再吹毛索疵了,這種小問題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

3. 領導不喜歡吹毛索疵的人,他們更喜歡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員工。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吹毛求疵、挑毛病、苛責求全。

近義詞:吹毛求疵、挑刺。

反義詞:寬容大度、寬以待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