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洪的意思、發洪的詳細解釋
發洪的解釋
暴發大水。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 唐 陸禋 《續水經》嘗言,蛇雉遺卵于地,千年而生蛟龍屬……其蛟破殻之日,害于一方,洪水飄蕩, 吳 人謂之發洪。” 宋 蘇轼 《杭州上執政書》:“去年 浙 中冬雷發洪, 太湖 水溢。”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吳興 水多於山間暴下,其色殷紅,禾苗浸者盡死,謂之‘發洪’。” 趙樹理 《實幹家潘永福》:“ 沁河 上過渡的習慣,夏秋二季用船,冬天冰凍以後至春天發洪之前用橋。”
詞語分解
- 發的解釋 發 (發) ā 交付,送出:分發。發放。發行(批發)。 放,射:發射。百發百中。煥發。 表達,闡述:發表。發凡(陳述某一學科或一本書的要旨)。闡發。 散開,分散:發散。 開展,張大,擴大:發展。發揚。
- 洪的解釋 洪 ó 大:洪水。洪大。洪福。洪荒。洪亮。 大水:山洪。蓄洪。分洪。 姓。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發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釋義
-
自然現象
指突然暴發的大水,尤指山洪或區域性洪水。例如宋代蘇轼《杭州上執政書》提到“太湖 水溢”即屬于此類描述。該含義在古籍和現代報道中均有使用,如“吳興水多於山間暴下……謂之‘發洪’”(明·謝肇淛《五雜俎》)。
-
引申比喻
在部分語境中可比喻人群、事件等大規模集中湧現,如“人潮發洪般湧入會場”。
二、曆史與文獻依據
- 古代文獻
宋代文瑩《玉壺清話》記載“洪水飄蕩,吳人謂之發洪”,說明該詞至少自宋代起已用于描述洪水現象。
- 現代應用
新聞中常見“某地突發洪水導緻人員傷亡”的表述,如聯合國關于非洲洪災的報道。
三、特殊用法
少數醫學文獻(如《諸病源候論》)提到“發洪”指灸瘡出血,但此用法罕見且權威性較低。
四、使用建議
- 優先含義:在通用語境中,“發洪”主要指自然洪水暴發。
- 注意區分:比喻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避免與自然災害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洪水成因,可參考氣象類資料(如季節性降水集中、台風影響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發洪(fā hóng)這個詞在漢語中具有多個意思。首先,它可以指洪水,即水流泛濫到超過原本容納範圍的狀态。其次,發洪也可以表示情緒或力量的爆發,比如狂怒、憤怒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發:由“發”字旁和三橫組成,總共四個筆畫。
- 洪:由“氵”(三點水)和“共”組成,外加二點形成的“氵共”組合,總共五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洪”本身表示水流寬廣,泛指大水,而“發”則是表示放出、釋放之意。因此,發洪的意思即釋放洪水或情緒的湧動。
在繁體字中,發洪的寫法是「發洪」。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發洪的替代寫法有時會使用較為古老的字形。然而,這種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常見。
一些例句包括:
1. 山洪決堤後,水開始發洪了。
2. 他的怒氣沉積多日,最終爆發成一場發洪般的憤怒。
與發洪相關的組詞有:洪水、洪流、洪泛,情緒方面則有怒氣、爆發、湧動。
近義詞包括:湧現、滂沱、澎湃。
反義詞則有:抑制、壓抑、克制。
希望這些簡單的解釋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詞語“發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