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uncture vine]
(2)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橫生在地面上,開小黃花,果實也叫蒺藜,有刺,可以入藥
(3) 像蒺藜的東西。如“鐵蒺藜”,“蒺藜骨朵”:舊時一種兵器
(1).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平鋪在地,羽狀複葉,小葉長橢圓形,開黃色小花,果皮有尖刺。種子可入藥,有滋補作用。這種植物的果實,也稱蒺藜。《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採其葉,秋得其刺焉。”《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到了 海馬周三 這班人,不過同人身上的一塊頑癬,良田裡的一株蒺藜,也值得大作不成?”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三幕:“更遠的地裡,已經生滿蒺藜了。”
(2).古代用木或金屬制成的帶刺的障礙物,布在地面,以阻礙敵軍前進。因與蒺藜果實形狀相似,故名。《六韬·軍用》:“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尺,長六尺以上,千二百具,敗走騎。突暝來前促戰,白6*刃接,張地羅鋪兩鏃蒺藜,參連織女,芒間相去二尺,萬二千具。”《明史·陶魯傳》:“乃築堡砦,繕甲兵,練技勇……建郭掘濠,布鐵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蒺藜漢語 快速查詢。
蒺藜(jí l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既指代一類植物,又承載着文化隱喻。根據《漢語大詞典》(2000年版)解釋,其本義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平鋪于地,羽狀複葉,夏季開黃色小花,果實呈五角形,表面有硬刺,常生長于沙地或路邊。該植物學名Tribulus terrestris,屬于蒺藜科,其幹燥成熟果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為中藥材,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風的功效。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詩經·鄘風》已有記載:"牆有茨,不可掃也",其中"茨"即蒺藜的古稱。漢代《爾雅·釋草》明确将"蒺蔾"列為釋名條目,晉代郭璞注稱:"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這種帶刺特性使其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作"困境"或"阻礙"的意象,如《楚辭·七谏》中"蒺藜蔓乎東廂"的表述。
現代植物學研究顯示,蒺藜果實含有甾體皂苷類化合物,其藥理作用在《中華本草》中有詳細記載。需要特别說明的是,蒺藜與同科植物白蒺藜(Tribulus cistoides)存在種屬差異,後者主要分布于熱帶地區。根據《中國植物志》分類系統,我國境内分布的蒺藜屬植物共有兩種,其中_Tribulus terrestris_為最常見種。
蒺藜的解釋可從植物特性、藥用價值和比喻意義三方面綜合闡述:
蒺藜(學名:Tribulus terrestris L.)是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匍匐生長,葉片為偶數羽狀複葉,花黃色,果實由5個分果瓣組成,呈放射狀排列,表面密布尖刺(、)。主要分布于全球溫帶地區,常見于沙地、荒地及山坡(、)。
成語“蒺藜”象征堅韌不屈的意志,因其果實帶刺,引申為不畏艱難的精神()。亦有負面比喻,如《史記》中将龐涓比作蒺藜,暗指心腸狠毒的小人()。
《本草綱目》記載其藥用始于漢代,《本經》稱其“主惡血,破癥結積聚”,《日華子本草》述其催生、堕胎功效(、)。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中醫典籍或植物學資料。
傲戾阪泉塵汙寵惑廚兵倒讀笛簟鼎象谛玩牴牾都大放心風壤諷诏該綜恭帶鈎梯國企寒木春華紅綸胡扯霸溜回遑呼天搶地降雨兼馬腳杆嘉蔬桀敖不馴借巧進發酒皶鼻礦柱刳腔寥寥數語攏共路軌履尾漫口毛遂堕井綿旋渺無蹤影盤踞骈白蹁跹剽奪青雲逡逡遶指騷思奢放神禹獸迒鳥迹書工四海飄零灘頭脫氧核糖核酸污道吳娘五世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