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觸龍鱗的意思、觸龍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觸龍鱗的解釋

觸犯龍的逆鱗。比喻臣子對君主的過失犯顔直谏。《後漢書·李雲傳》:“故敢觸龍鱗,冒昧以請。”亦省作“ 觸鱗 ”。《舊唐書·高宗紀論》:“虛襟似納於觸鱗,下詔無殊於扇暍。” 明 王世貞 《讀陳佥事祚遺事有感》詩:“愛主投經術,如何遂觸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老蘇谏論》:“夫犯顔之禍,将彰君過。宜上思 召公 咨商之義,下念 鮑勛 觸鱗之誅也一段,又為 牧 之所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觸龍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核心含義

該詞源自《韓非子·說難》,古人以龍象征君主,傳說龍喉下有逆鱗,觸碰必遭殺戮。因此“觸龍鱗”比喻臣子冒死直言進谏君主過失的行為,強調對君主權威的挑戰需極大勇氣。

二、曆史文獻用例

  1. 《後漢書·李雲傳》記載:“故敢觸龍鱗,冒昧以請”,描述臣子冒死谏言的場景。
  2. 《舊唐書》中簡稱為“觸鱗”,如“虛襟似納於觸鱗”,指君主表面接受谏言。

三、文學化表達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贈江州李十使君員外十二韻》中寫道:“下口觸龍鱗”,崔道融《悲李拾遺二首》亦有“殿前頻得觸龍鱗”之句,均借典故表達直谏精神。

四、近義詞與延伸

該詞常與“犯顔直谏”關聯,強調不畏強權的谏言态度。明代王世貞詩句“如何遂觸鱗”則直接使用簡稱形式。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韓非子》《後漢書》等典籍及詩詞用例,若需查看完整文獻原文,可參考、3、4、6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觸龍鱗》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觸動到強大且難以接近的存在或力量,類似于觸及龍的鱗片,隱喻為觸及到危險或權勢的底線。 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詞語《觸龍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和「龍」。其中「手」的拆分部首是「扌」,「龍」的拆分部首是「⺂」。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數為28筆。 《觸龍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的形象。龍在中國文化中象征着強大的力量和權威。因此,觸及到龍的鱗片這一行為即代表着挑戰權勢或危險的極限。 關于繁體字方面,《觸龍鱗》仍然保持着相同的意思和基本形态,沒有特定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龍」的寫法可以有多種變化,例如「竜」或「龍」。而「觸」則是比較固定的寫法,沒有太多的變化。 以下是一個關于《觸龍鱗》的例句: 他勇敢地觸龍鱗,挑戰了那位權勢巨大的政府官員。 關于《觸龍鱗》的組詞,可以有「觸及」、「龍鱗」等詞語。近義詞可以有「挑戰權威」、「挑戰權勢」等。反義詞可能包括「逆來順受」、「低頭服從」等詞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