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犯龍的逆鱗。比喻臣子對君主的過失犯顔直谏。《後漢書·李雲傳》:“故敢觸龍鱗,冒昧以請。”亦省作“ 觸鱗 ”。《舊唐書·高宗紀論》:“虛襟似納於觸鱗,下詔無殊於扇暍。” 明 王世貞 《讀陳佥事祚遺事有感》詩:“愛主投經術,如何遂觸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老蘇谏論》:“夫犯顔之禍,将彰君過。宜上思 召公 咨商之義,下念 鮑勛 觸鱗之誅也一段,又為 牧 之所本。”
“觸龍鱗”是漢語中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字面指觸碰龍的鱗片,實際比喻臣子直言進谏、冒犯君主權威的行為。該詞最早見于《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此處以“逆鱗”暗喻君主的忌諱,後演變為“觸龍鱗”的固定表達。
從語義結構分析,“觸”含冒犯之意,“龍”象征帝王,“鱗”特指逆鱗,三者組合凸顯“因直言觸怒上位者”的核心含義。此成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忠臣進谏的處境,如《後漢書·李雲傳》記載“李雲觸龍鱗而獲罪”,展現其曆史語境下的政治風險。
現代漢語中,“觸龍鱗”的使用場景擴展至職場、社交等領域,比喻因堅持原則而冒犯權威的現象。例如:“他在會議上觸龍鱗,直言部門管理漏洞。”這種用法既保留古典意蘊,又賦予其新的時代内涵。
詞性方面,“觸龍鱗”作動詞性短語,常與“敢于”“不慎”等副詞搭配,強調行為的主動或意外性質。其近義詞包括“批逆鱗”“犯顔直谏”,反義詞則有“阿谀奉承”“明哲保身”等,形成完整的語義網絡。
“觸龍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該詞源自《韓非子·說難》,古人以龍象征君主,傳說龍喉下有逆鱗,觸碰必遭殺戮。因此“觸龍鱗”比喻臣子冒死直言進谏君主過失的行為,強調對君主權威的挑戰需極大勇氣。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贈江州李十使君員外十二韻》中寫道:“下口觸龍鱗”,崔道融《悲李拾遺二首》亦有“殿前頻得觸龍鱗”之句,均借典故表達直谏精神。
該詞常與“犯顔直谏”關聯,強調不畏強權的谏言态度。明代王世貞詩句“如何遂觸鱗”則直接使用簡稱形式。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韓非子》《後漢書》等典籍及詩詞用例,若需查看完整文獻原文,可參考、3、4、6等來源。
百十邦客悲路岐坌息鼈欬冰刃比事碧霞元君伯玉知非布述菜金參表殘篇斷簡谄走吃晌俶建蹴瓶伎道園斷截雰霾福田衣幹材搆離乖小使光麗桂芝蝦蟆陵衡慮困心黃金盞佳兵不祥驕傲自滿禁兵極态九花虬拘審矩陣元臨沒露吐牛星織女樸斵頗辭窮且益堅敺掠曲意迎合任待三拳二腳毵珊召棠霜晨霜瓦樹立順聖輸瀉庶姓肅志透爽違滞狹路相逢相逢恨晚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