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傳說有 趙貞女 (一作 趙真女 )者,夫出不歸,會翁姑卒,家貧無力營墳,因親以羅裙包土為之。後遂為孝女典實。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一折:“但得一個生忿子拽布披麻扶靈柩,索強似那孝順女羅裙包土築墳臺。”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二折:“你學那守三貞 趙真女 ,羅裙包土将那墳塋建。”按, 明 高明 《琵琶記》衍為 趙五娘 事。
“羅裙包土”是一個源自民間傳說的成語,主要用來形容孝女的典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用絲綢裙子(羅裙)包裹泥土,用于築墳。這一行為源于趙貞女(或趙真女)的傳說。
典故背景
文化象征
該成語強調女性在困境中堅守孝道,通過具體行動展現對長輩的深切情感,被視作傳統孝文化的象征之一。
部分文獻中,“趙貞女”也寫作“趙真女”,屬于同一人物的不同記載變體。該典故多見于古典戲曲,現代使用較少,更多作為曆史典故被引用。
如果需要具體文學作品中的更多例證,提到的元雜劇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羅裙包土》是一句形容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表面光鮮亮麗,但内在質量卻低劣、粗糙。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故事。故事講述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她穿着華麗的繡裙,手提一隻裝滿泥土的包袱。外表奢華卻内心貧瘠,她隻注重外表而忽視了内在修養和品質。
《羅裙包土》這個詞可以拆分成: 羅(絨布) + 裙(常用女性衣物) + 包(盛裝容器) + 土(泥土)。
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羅(缺角) - 7畫、裙(衣服) - 12畫、包(巾) - 5畫、土(土字旁) - 3畫。
《羅裙包土》的繁體字寫法:羅裙包土。
古代文獻中,對于《羅裙包土》一詞的寫法并不一緻。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可以有略微變化的字形。其中,羅字可能寫作螺,裙字可能寫作帬或者裠。
1. 她是一個羅裙包土的女孩,外表光鮮亮麗,但内心卻缺乏真正的素質。
2. 這個房子雖然裝修得很豪華,但質量非常差,真可謂是羅裙包土。
1. 羅布:指絨布或者綢緞。
2. 裙裝:指女性的常見服裝,一般包括上衣和下擺。
3. 土包子:形容人或事物的素質低劣或者品味俗俗。
1. 外粉内糊:意思與羅裙包土相似,形容外表看似漂亮,内在卻不如外表所示。
2. 外強中幹:形容外表看似強大或有能力,但内在實際上并不強大。
1. 内外兼修:形容人或事物的内在和外在都很出色。
2. 内外相應:形容表面的優美與内在的品質相得益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