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敦愨 ”。厚道,诚实。《荀子·王霸》:“商贾敦愨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
敦慤(dūn qu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敦”与“慤”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特质。以下从词义、源流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释:
敦
本义为厚重、笃实。《说文解字》释:“敦,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厚”义,如《老子》“敦兮其若朴”即形容质朴厚重。在道德范畴中,“敦”引申为诚恳、淳厚。
慤(què)
《说文解字·心部》:“慤,谨也。”本义为谨慎、诚实。《玉篇》释为“善也,愿也”,强调内心真诚无伪的品质。
复合词义
“敦慤”指为人敦厚朴实,品性真诚谨悫,常形容人内在的忠厚诚信与外在行为的端正稳重。如《荀子·非十二子》云:“敦慤纯信,用心一者,谓之君子。”
先秦经典
《荀子·性恶》以“敦慤”为善性之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敦慤忠信之行也。”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亦载:“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此之谓敦慤。”
历代训诂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慤”:“诚也,谨也”,与“敦”之厚义相合;《康熙字典》引《集韵》注“慤”为“善愿之皃”,强化其道德意涵。
“敦慤”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儒家对“内诚外实”人格的推崇。在当代语境中,可理解为真诚守信、质朴端方的处世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高度契合。其精神内核仍为修身立德的典范,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明礼诚信”即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
参考文献来源
“敦慤”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ūn què,属于较为少见的古汉语用法,以下是综合解释: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学语境。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更通俗的词汇如“敦厚”“诚信”等。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荀子》原文背景或相关词汇演变,可参考古籍注释或文字学研究资料。
板块构造说罢遣卑鄙龌龊杯珓便器逼仄螭魅魍魉重圆串花家欑柱催粮当抵荡地二教返本还源凤额氛妖公布共契工运沟施骨柮滚壮寒恋重衾合合黑泽饸饹硡隐讙诽户伯交仗讦迫嗟呀进退惟咎极寿无疆絶命词句己鞠域老丈盲者得镜密葺葺谟言撇捩切倚气力罄控全浑趣数荣声如期沈朴蛇婆收续説短论长田园香粥闲良官鶱腾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