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為安置冗員而設的無實職的官位。《舊唐書·德宗紀上》:“府、縣置頓官,考滿日放選。”
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的考釋,"頓官"一詞在曆史文獻中存在兩種釋義脈絡:
一、指因過失被貶谪或停職的官員。《資治通鑒·唐紀》胡三省注中記載:"頓者,挫也,凡官吏因事左遷謂之頓官",該釋義與古代職官考課制度密切相關,常見于唐宋時期的貶谪文書(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二、特指驿站系統的基層官吏。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辨析:"驿傳系統有驿丞、頓官之别,頓官主廄馬糧秣,位次于丞",此職掌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的"廄置啬夫"制度(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見使用,但在研究古代職官制度、貶谪文學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其構詞法遵循"動詞+官"的古代職官命名規律,同類結構如"攝官""權官"等(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修訂本)。
“頓官”是古代官制中的一個術語,其核心含義為古代為安置冗員而設的無實職官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頓官指古代政府為安置冗餘官員而設置的虛職,這類職位通常沒有實際職權,主要用于緩解官員編制過剩的問題。例如《舊唐書·德宗紀上》記載:“府、縣置頓官,考滿日放選。”,說明其作為臨時安置措施的性質。
曆史背景與功能
在官僚體系膨脹時期,朝廷通過設置頓官來暫時安置無法實任的官員,待考核期滿(“考滿日”)後再行調配。這種制度既避免了直接裁撤官員引發的矛盾,又維持了行政系統的穩定。
與其他概念的區别
需注意與“官職升遷中的停頓”這一解釋(如所述)區分。後者可能是對“頓官”的誤讀或引申,權威曆史文獻及詞典均以“虛職安置”為核心釋義。
現代應用與延伸
該詞現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官制時具有參考價值,反映了傳統官僚體系中的編制管理策略。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等史籍原文,或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拜氈變革猵狹賓婚陳愬傳甘匒匌待賈沽蕩平道基釣幾邸抄砥砺名節方面軍鈎絡涵滌哄局轟隆隆洪溟佳谶江離鹣鹣谫愚角持夾七夾八汲汲波波荊葵浄刹郡堺哭臨連星磷火龍駼夢斷魂勞猛攻明教命理慕古薄今濃香棚屋平塞被繡之犧前俦奇思氣焰三雍宮申辦恃功師術掏底鐵撥同力協契退廳亡羊路晚寒獻歌翔師鮮虞笑哄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