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对蹠的意思、对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对蹠的解释

1.犹对立。 郭沫若 《再论<石鼓文>之年代·导言》:“ 马 説与余説对蹠,甚且可云不能两立。”

2.指对立的地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杨振声 的文笔,却比《渔家》更加生发起来,但恰与先前的战友 汪敬熙 站成对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对蹠(duì zhí)是汉语中一个地理学术语,指地球表面上处于直径两端的对应点,即两点间的连线通过地球球心。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一、词源与字义解析

  1. 字义分解

    • 对:表示“相对”“对应”,强调空间位置的对称性。
    • 蹠:本义为“脚掌”,引申为“立足之地”,此处指地球表面的点位。

      两字组合后,字面意为“脚掌相对的位置”,隐喻地球两端互为镜像的点。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引申逻辑

    古人以“蹠”喻地表位置,“对蹠”通过人体姿态的对称性(如双脚分立),形象化表达地理空间的极端对立关系。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


二、地理学释义

  1. 科学定义

    对蹠点需满足两条件:

    • 两点间连线为地球直径;
    • 两点经度相差180°,纬度数值相等但南北半球相反(如40°N的对蹠点为40°S)。

      来源:《地理学名词》(第二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7年。

  2. 核心特征

    • 季节与昼夜完全相反:若A点为夏季正午,其对蹠点B则为冬季子夜。
    • 最短路径必经地心:地表两点间最短距离为大圆弧,但对蹠点间的唯一大圆即地球直径。

      来源:《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出版社,2005年。


三、应用与文化延伸

  1. 实际用例

    • 航海与航空中,对蹠点是环球航线的关键坐标。
    • 地震学中,震源的对蹠点是地震波汇聚点(如2022年汤加火山爆发时,其地震波在对蹠点大西洋区域增强)。

      来源:《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文学隐喻

    在汉语文学中常象征“极端对立”或“永不相交的命运”,如鲁迅《野草》以“对蹠者”喻理念冲突的双方。

    来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附:常见误辨

网络扩展解释

“对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信息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核心释义
    “对蹠”指两种观点、立场或事物的对立状态。例如郭沫若在讨论《石鼓文》年代时提到“马説与余説对蹠,甚且可云不能两立”(),强调两种学说无法共存。鲁迅也以此词描述杨振声与汪敬熙的立场对立()。

  2. 词源与构成

    • “蹠”同“跖”,意为脚掌(),在古汉语中可引申为立场或立足点。
    • “对蹠”字面义为“脚掌相对”,比喻观点或立场截然相反,形成对抗。

二、使用场景


三、注意差异

部分来源(如)将“对跖”解释为“配合默契”,可能与“对蹠”存在混淆。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优先参考权威文献或经典用例()。


四、字形与异体

“蹠”是“跖”的异体字,二者通用()。现代汉语中“跖”更常见,但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多用“蹠”。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郭沫若、鲁迅相关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背群便宜货吃板子赤晴椿舍辍策当熊丹灵伄儅东北平原笃疾恶乎贰端飞行殿風雨垢汙逛膀子函谷塞和事天子话本划不来减贱鬋鬒吉贝裘结拜喈喈禁邪技系倦困遽卒恐喝跨有逵衢林池乱根嫚令轻镳日围山榴省物神妙寿头码子鼠黄水泡丝瓜他故太昊台笠踏心填列挑眼体望屯壁托开尾句未芽握发殿无线电通信小字本系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