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蹠的意思、对蹠的详细解释
对蹠的解释
1.犹对立。 郭沫若 《再论<石鼓文>之年代·导言》:“ 马 説与余説对蹠,甚且可云不能两立。”
2.指对立的地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杨振声 的文笔,却比《渔家》更加生发起来,但恰与先前的战友 汪敬熙 站成对蹠。”
词语分解
- 对的解释 对 (對) ì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朝着:对酒当歌。 处于相反方向的:对面。 跟,和:对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对立。对流。对接。对称(坣 )。对峙。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
- 蹠的解释 蹠 í 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蹠骨。 脚掌。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对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信息如下:
一、基本含义
-
核心释义
“对蹠”指两种观点、立场或事物的对立状态。例如郭沫若在讨论《石鼓文》年代时提到“马説与余説对蹠,甚且可云不能两立”(),强调两种学说无法共存。鲁迅也以此词描述杨振声与汪敬熙的立场对立()。
-
词源与构成
- “蹠”同“跖”,意为脚掌(),在古汉语中可引申为立场或立足点。
- “对蹠”字面义为“脚掌相对”,比喻观点或立场截然相反,形成对抗。
二、使用场景
- 学术争议:常用于描述学术观点对立,如郭沫若对《石鼓文》研究的争论()。
- 文学评论:鲁迅以此词评价作家立场差异()。
- 哲学与逻辑:泛指事物或理论间的矛盾关系,例如“对蹠的价值观”。
三、注意差异
部分来源(如)将“对跖”解释为“配合默契”,可能与“对蹠”存在混淆。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优先参考权威文献或经典用例()。
四、字形与异体
“蹠”是“跖”的异体字,二者通用()。现代汉语中“跖”更常见,但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多用“蹠”。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郭沫若、鲁迅相关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对蹠(duì zhé)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对和蹠。对的读音是duì,蹠的读音是zhé。它的构造很特别,由于蹠这个字在其他词语中很少出现,所以它并没有明确的来源和含义。
对蹠的繁体字是對蹠。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对蹠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演变,汉字的字形也在不断发展。
由于对蹠并没有明确的含义,所以没有一个确定的例句可以给出。
在索引使用对蹠一词时,很难找到其近义词或反义词,因为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但如果你需要相关的词语,可以考虑使用对手、竞争者作为近义词,或者使用合作伙伴、朋友作为反义词。
希望这些简短而友好的回答能够满足你对对蹠这个词的认识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