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诲的意思、笃诲的详细解释
笃诲的解释
谓笃行训教。 汉 班固 《典引》:“而礼官儒林屯用篤诲之士,不传祖宗之髣髴。” 南朝 宋 傅亮 《奉迎大驾道路赋诗》:“敷衽铭篤诲,引带佩嘉谋。”
词语分解
- 笃的解释 笃 (篤) ǔ 忠实,一心一意:笃学。笃信。笃志。笃情。笃厚。 厚实,结实:“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病沉重:病笃。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 诲的解释 诲 (誨) ì 教导,明示:教诲。诲人不倦。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笃诲”是一个较为典雅且带有文言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恳切、诚挚的教诲。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一、 本义解析
- 笃 (dǔ): 本义指马行走缓慢,引申为忠实、专一、深厚、真诚。《说文解字》释为“马行顿迟”,后多用于形容态度、情感的深厚与真诚。例如“笃信”(深信不疑)、“笃志”(志向专一)、“笃厚”(忠厚)。
- 诲 (huì): 本义指教导、诱导。《说文解字》释为“晓教也”,即通过言语使人明白道理。例如“教诲”、“诲人不倦”。
- 笃诲: 二字结合,构成偏正结构,“笃”修饰“诲”,强调教导者态度之恳切、用心之专诚、情感之深厚。其核心在于教导时所倾注的真诚与用心。
二、 引申义与用法
- 恳切不倦的教导: 指教育者以极大的耐心和热忱进行教导,不厌其烦。体现了教导者的责任感和对受教者的关爱。
- 真诚有益的规劝: 指出于真心实意,为对方着想而进行的劝诫或引导,旨在帮助对方明辨是非、改正错误。
- 语体色彩: “笃诲”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属于书面语,带有庄重、文雅的色彩,常见于对师长教导的尊称、对古典教育精神的描述或较为正式的书面表达中。
三、 出处与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 对“笃诲”的解释为:“真诚的教诲。” 这一定义简洁明了地抓住了该词的核心。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1993. (或参考权威在线版本如 汉典 等,需确认具体条目收录情况)。
- 古典文献印证: 虽然“笃诲”作为一个固定词直接出现在核心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中的频率不高,但其精神内核与儒家强调的“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教之以义方”(《左传·隐公三年》)等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诲人不倦”时强调教导者的诚意与恒心,可视为对“笃诲”精神的注解。
- 来源参考: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或参考权威整理本如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等网站)。
“笃诲”意指真诚恳切、用心专一的教导或规劝。它强调教导者发自内心的热忱、负责的态度以及对受教者的深厚情谊,是一个蕴含传统教育美德与人文关怀的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笃诲”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笃诲”指真诚而深入地施行训导与教诲,强调教育者以严谨、专注的态度传授知识与品德。该词由“笃”(意为真诚、坚定)和“诲”(意为教导)组合而成,体现教育者对学生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
2.文献出处
- 汉代班固《典引》中记载:“礼官儒林屯用笃诲之士”,指任用恪守训教之人。
- 南朝傅亮诗云:“敷衽铭笃诲,引带佩嘉谋”,表达铭记教诲、践行良策之意。
3.现代应用
现多用于形容教育者或长辈以诚挚态度进行教导,如“老师对学生的笃诲影响深远”。其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即通过言传身教实现教育目标。
4.相关扩展
- 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 反义词:敷衍塞责、误人子弟。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典引》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卑亵鬓颜不平生谄侧车公称悲杵声麤毛耽好颠台东耕端称皾丸犯牛脖子附景贯械诃诟鹤瘗鸿磐猴儿精花信徽记火龙嚼咽荆玉旌忠俱备举名钧调窥深凉篷辽队列臣流杂鹿帻媒官鸣漱木槽马木狗子女侩判单嫔德扑哒黔剧若果如蚁慕膻三鉴三枿筛余赦免椉韦式样四实条领通渠唾骂慰睯蓊欝相衡隙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