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損闕 ”。1.缺失。 漢 荀悅 《漢紀·惠帝紀論》:“奪民之利,不以為恥,是以清節毀傷,公義損缺。”
(2).損壞殘缺。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穴中得一銅鼓,其色翠緑,土蝕數處損闕。”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大觀太清樓帖》:“吾家收 宣 政 間所拓前十卷字畫,有鋒芒且無損缺。”
(3).減省。《後漢書·黃瓊傳》:“今亦宜顧省政事,有所損闕,務存質儉,以易民聽。”
"損缺"是現代漢語中具有複合結構的詞語,由"損"和"缺"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釋義,該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本義指物質性減少:指物體因破損、消耗導緻的殘缺不全狀态,例如《淮南子·天文訓》中"月虛而魚腦減,月死而赢硥膲"的記載,可引申為月相虧損現象。《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指出,該義項強調有形實體的減損過程。
引申為抽象性缺失:在道德倫理層面指品德或道義的缺損,如《論語·季氏》"損者三友"的注解中,曆代注疏家多将"損"解釋為"德行有虧"。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今風俗侈靡,官民損缺"即用此義。
古天文術語:特指日月食現象,《晉書·天文志》記載:"日月損缺,謂之薄蝕",此處"損"指亮度減弱,"缺"指形态殘缺,二字組合構成完整的天文現象描述。
該詞的近義詞系統包含"缺損""虧缺"等,反義詞則有"完滿""盈全"等。《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指出,在書面語使用時應注意與"殘缺"的語義側重差異——前者強調減損過程,後者側重結果狀态。
“損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解析:
1. 缺失
指事物本應具備的部分或屬性有所減少或喪失。例如《漢紀·惠帝紀論》中提到“公義損缺”,形容社會公義因利益争奪而受損。該用法強調抽象概念(如道德、制度)的不完整。
2. 損壞殘缺
多用于描述具體物品因腐蝕、破壞導緻的不完整狀态。如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記載出土銅鼓“土蝕數處損阙”,指銅鼓表面因侵蝕而殘缺。現代也用于描述牙齒缺損(如釉質發育不全)等醫學場景。
3. 減省
特指對事物數量或程度的主動削減。例如《後漢書·黃瓊傳》提到“有所損阙,務存質儉”,主張通過減少開支實現節儉。
文學應用
宋代釋印肅的詩句“達磨曾經無損缺”則通過否定形式強調事物的完整性,展現了該詞在古代文學中的靈活運用。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例證與現代語境,需注意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案伯安宜百試常宿程量鸱跱重規代比點檢所疊更疊撲逢場遊戲豐壤宮紗雚澤鼓成歸義合長穢濁郊内假推敬恭窭陋可擦寬坐睽阻拉下臉涼鞋流星飛電莅政龍伸蠖屈論疏輪直每度梅仙門單戶薄鳴嗷木老鴉鵬垂樸勇旗杆親屬寝息群情鼎沸賞罰不明霜氣束帛加琮稅馬通儒達士統統土貨汪洸王瑩晚就溫熟五亭午夜烏錥下定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