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極為慌張。《西湖佳話·錢塘霸迹》:“四圍喊殺将來,隻叫‘不要走了 劉漢宏 !’那 劉漢宏 聽説,隻吓得魂膽俱無,慌做一團。”
“慌做一團”是一個漢語俗語,形容一群人因突發情況或緊急事件陷入極度慌亂、手足無措的狀态,常表現為集體失去冷靜,場面混亂無序。
字面拆分
使用場景
常見于突發危機(如火災、地震)、意外事故或緊急任務中,例如:
近義詞對比
語法特點
多作謂語或補語,如:“聽到爆炸聲,人群慌做一團”“消息傳來,整個部門慌做一團地開始排查”。
《慌做一團》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組,常用于形容人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表現得驚慌失措、毫無條理。這個詞組由兩個詞組成:慌和做一團。
拆分部首和筆畫:
慌:部首心,總筆畫8。
做:部首亻,總筆畫9。
一:部首一,總筆畫1。
團:部首囗,總筆畫7。
來源:
《慌做一團》是一個由現代漢語演變而來的詞組。它的意義和用法在漢語口語中廣泛存在,但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找到類似的用法。
繁體:
《慌做一團》是對《慌做一團》的繁體字寫法,使用了“團”代替了“團”的簡化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在古代文獻中可能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詞組。不過,根據常用字的寫法和意義,可以推斷出古代可能存在類似意義的字詞。
例句:
1. 他在考試前臨時慌做一團,導緻無法集中精神。
2. 遇到突發狀況,我們不能慌做一團,應該冷靜應對。
組詞:
慌亂、慌張、慌忙、一團糟、一團漆黑。
近義詞:
驚慌失措、手足無措、慌不擇路、手忙腳亂。
反義詞:
沉着冷靜、從容不迫、泰然自若、有條不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