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水斷橋”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依靠河道阻斷或拆毀橋梁,以阻止敵軍追擊。常用來形容人膽識過人、勇猛善戰的品質。
源自《三國志·蜀志·張飛傳》:
張飛在長坂坡之戰中,“據水斷橋,瞋目橫矛”大喝:“某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他單騎斷後,憑借拆毀橋梁阻斷曹軍追擊,以勇猛震懾敵軍,成為經典典故。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詞典來源。
《據水斷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建在水上的橋梁停用,通行受阻。
《據水斷橋》的拆分部首是“水”和“橋”,它們的筆畫分别為4畫和12畫。
《據水斷橋》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則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個橋梁,由于河流的決口導緻水流激烈,橋梁被沖毀,從而導緻通行受阻,人們無法通過橋梁過河。
《據水斷橋》是《據水斷橋》的繁體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據”有時候寫作“據”,“斷”寫作“斷”,“橋”寫作“橋”。所以古代人們可能會寫成《據水斷橋》。
他們一直走到河邊,卻發現《據水斷橋》,無法繼續前行。
據理力争、據守、拆橋、斷流
水患、水路封閉、橋毀、斷流
通暢、順利、行車如織、水路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