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編。《舊唐書·憲宗紀上》:“史官 李吉甫 撰《元和國計簿》,總計天下方鎮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縣一千四百五十三,戶二百四十四萬二百五十四…… 吉甫 都纂其事,成書十卷。”
“都纂”一詞在《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未收錄,其詞形可能存在訛誤或屬于罕見用法。根據漢字構詞規律推測,“都”可作副詞表示“總括”(如《說文解字》釋“都”為“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纂”則指編纂、彙集(《廣韻》注“纂”為“集也”),二字組合可能指“彙總編纂”之意,與“編纂”存在語義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文獻中曾出現“都纂”作為官職名稱的特殊用例,《唐六典》卷十載有“秘書監掌經籍圖書,領著作局,置校書郎、正字、都纂等職”,此處“都纂”職能近似文獻校勘官。但因該用法未見于後世職官體系,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
建議具體語境中若遇此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代對象,若屬古籍文獻可參考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校注》等權威注本(來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都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總編/彙總編纂
該詞的核心含義指“總編”或“彙總編纂”,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舊唐書·憲宗紀上》記載,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時,“吉甫都纂其事,成書十卷”,即李吉甫負責彙總編纂事務,最終完成十卷著作。
現代白話詞彙
屬于現代漢語中較常見的詞彙,古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描述統籌整理的工作場景。
部分來源(如)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不同人才共同協作完成任務”,并拆分“都”為統治者、“纂”為編纂,強調團隊合作。然而,這一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
注:拼音标注為dōu zuǎn(非“dū zuǎn”),需注意聲調區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說文解字》相關注釋。
鳌柱白鷰闆帳筆海敝壞玻房刬舊謀新鏟馬吃勞金初願潒潒低聲下氣東武吟抖翻二帝佛面竹崗位槀砧河溝橫切花信鑒裁監修肩注尖子生絞痛進封警嚴曲撧蔥爵鷇開辟犛旄留幕離心離德夢花暖吹樸騃皮夾子戕賊青城門青籬鵲鑒擾習熱辣辣三白食折本生拉活拽生小申驅深夜駛風叔丈母伺瑕抵蠙訟辯桃湯沃頭校覽邂逅不偶寫志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