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台的意思、都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台的解释

官署名,即尚书省。 唐 垂拱 元年, 武后 改称尚书省为“都臺”。《新唐书·百官志一》“尚书省”注:“ 龙朔 二年,改尚书省曰中臺…… 垂拱 元年曰都臺。 长安 三年曰中臺。” 明 张瀚 《松窗梦语·宦游纪》:“余始释褐,观政都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都台是汉语历史词汇中具有特定行政指向的古代官署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都台原指中央官署机构,特指唐代尚书省的别称。唐代尚书省执掌国家行政事务,因位于都城核心区域,故以“都台”代称,体现其政治中枢地位。

二、历史演变

  1. 唐代尚书省:据《辞源》记载,唐代尚书省下设六部,总揽全国政务,“都台”一词多用于公文或文人诗作中,如白居易《授韦审规等尚书郎制》提及“都台之务”。
  2. 明代都察院:至明代演变为都察院的俗称,《中国历史大辞典》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职掌监察百官,民间习称“都台”。

三、文献例证 《新唐书·百官志》载:“尚书省,谓之都台,总领百官。”印证其作为中央行政枢纽的职能定位。宋代以后随着官制改革,该称谓逐渐淡出官方文书,但仍在文人笔记中保留历史痕迹。

网络扩展解释

“都台”是古代中国的官署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特定含义:

  1. 核心定义
    主要指唐代尚书省的别称。根据和记载,武则天在垂拱元年(685年)将尚书省改称“都台”,属于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务。

  2. 名称变迁

    •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称“中台”;
    • 垂拱元年(685年)更名为“都台”;
    • 长安三年(703年)复称“中台”。
  3. 功能与地位
    尚书省作为“都台”时,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负责执行政令、管理官员等核心职能,相当于现代国务院的行政中枢。

  4. 其他用法
    部分文献(如)提到“都台”可比喻某领域的权威人物,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性表述,并非官方定义。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唐代官制记载及历史文献,权威性较高的来源为《新唐书》相关注释及现代词典解释(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按下八瓣子班駮笔画查字法裁剂参柴谄子嘲唱槎头鯿村头村脑大麯东流西落独妇山方平费神凤兆緪幅国法怳惝黄雪慌做一团恢发户扇夹脑交九街猾子节马泾溪金近金眸骏骥客船箩篼绿肥红瘦梅红罗美手民丁岷汉迁邑绮纨之岁然脐肉袒如像三元里声色不动身税市名水汞输役台长太子港渟涵同狴头牲图工亡命客先悉必具小金库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