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飯的意思、豆腐飯的詳細解釋
豆腐飯的解釋
〈方〉指喪家招待前來吊唁的親友吃的飯食(多為素食)。
詞語分解
- 豆的解釋 豆 ò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豆子。豆莢(豆角兒)。豆漿。豆綠。
- 腐飯的解釋 謙辭。謂很差的飯食。《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楊執中 道:‘腐飯已經停當,請到後面坐。’”《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貧僧今日備箇腐飯,屈三位坐坐。”
專業解析
豆腐飯,又稱“羹飯”、“齋飯”、“喪宴”或“白事飯”,是中國傳統喪葬習俗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特指在親人(尤其是長輩)出殡安葬後,主家為答謝前來吊唁和幫忙的親友鄰裡而設的素宴。其核心含義與特點如下:
-
本義與核心習俗:
- 豆腐飯源于古代喪禮中的“齋戒”要求。古人認為喪事屬“兇事”,為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尊重,也受佛教、道教素食觀念影響,治喪期間及喪宴上需食素戒葷,以示清淨和哀戚。豆腐因其價廉、易得、潔白素淨的特性,成為這類素宴的主要食材,故得名“豆腐飯”。
- 其核心功能是喪家對親友在喪事期間給予精神慰藉和人力物力支持的答謝,體現了“禮尚往來”的傳統倫理和社區互助精神。
-
形式與演變:
- 傳統上,豆腐飯嚴格遵循素食原則,菜品以豆腐、豆制品、蔬菜、菌菇等為主,忌用魚肉葷腥。
- 隨着時代變遷和社會習俗的演化,現代豆腐飯的形式已較為靈活。在不少地區(尤其是城市),雖仍保留“豆腐飯”之名,但宴席内容已不完全拘泥于全素,可能包含部分葷菜,更側重于其“答謝宴”的社會功能。然而,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農村或傳統氛圍濃厚的地區)以及部分家庭堅持古禮的情況下,全素的傳統依然被保留。
-
地域性與别稱:
- 此習俗在中國各地廣泛存在,尤其在江南地區(如上海、蘇州、杭州、甯波等地)最為盛行且稱呼統一為“豆腐飯”。
- 在其他地區,則有不同的名稱,如“解穢酒”(寓意解除喪事的穢氣)、“喪宴”、“白宴”、“齋飯”、“回頭飯”(指安葬後返回吃的飯)等,但其答謝和喪事相關的本質是相同的。
-
文化内涵:
- 哀思與尊重:素食的傳統體現了對逝者的哀悼和對其身後世界的敬畏(如佛教的輪回觀)。
- 人情與互助:是喪家與親友鄰裡之間情感聯結和互助網絡的重要體現。
- 生命禮儀:作為喪葬儀式的一部分,标志着從“兇事”向恢複正常生活的過渡。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權威語文辭書,對“豆腐飯”作為喪宴的習俗有收錄和解釋)[注:具體線上鍊接需訪問專業辭書數據庫,如知網或工具書出版社官網]
-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系統闡述中國各類民俗,包含喪葬習俗及飲食禁忌。
- 地方志文獻(如《上海市地方志》、《浙江省志·民俗志》) - 詳細記載了江南地區“豆腐飯”的具體習俗和演變。
- 民俗學研究論文(如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相關學術論文) - 探讨豆腐飯的文化内涵、地域差異及現代變遷。
網絡擴展解釋
“豆腐飯”一詞在不同語境和地區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1. 喪葬習俗(主要含義)
流行于江浙滬地區,指喪家在葬禮後設宴答謝親友的習俗。傳統上以素食為主,必備豆腐羹等豆制品菜肴,故稱“豆腐飯”或“豆腐羹飯”。其起源有兩種說法:
- 一說源自戰國時期樂毅為父母辦喪事時以豆腐宴待客,寓意健康長壽;
- 另一說與西漢劉安推崇豆類養生有關,後演變為喪事象征。
2. 比喻意義
在部分語境中,該詞被引申為“簡單粗陋的飯菜”或“質量低劣的事物”。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豆腐飯”即指家常便飯。
3. 北方年俗(次要含義)
北方部分地區年夜飯會特意準備豆腐,因諧音“都福”,象征新年福氣。但此用法與喪葬習俗無關聯,需注意區分地域差異。
當前最普遍的釋義仍與喪事相關,其他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涉及實際場景(如受邀參加相關宴席),建議遵循當地禮儀。
别人正在浏覽...
八合識百嬌抱石悲喜劇饞蟲楚璧隋珍點存督戰繁奢廢興風閨封籍風鴉芬芗負牛革船歌括關差國人顧息古誼宏奧回腰诙優檢攝嬌騃菁藻赍排軍刑老雞頭老脫遼海故家料器臨界角漏斷旅舶買撥來民主改革漂移鋪排戶骞撲淺微棄公營私秋灌虬珠瑞聖森木擅構蛇杯弓影石堪子屬聯祀紀酸恨頭醋頹氓屠殒完整小月氏逍搖薪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