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是否。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北嶽》:“説者謂 文毅 之父 謙 ,曾禱于 曲陽 北嶽廟 ,因生子,名以 嶽 ,故 文毅 力遏移祀,未知果否。”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編審·查原冊》:“其上屆實在田土戶丁若幹,果否與上屆全書額載相符。”
“果否”是一個文言色彩較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果否”意為“是否”,用于表達疑問或不确定的語氣,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例如:“未知果否”、“果否與上屆相符”。
疑問與反問
多用于詢問某事的真實性或是否發生,如:“先且不顧及真的果否如此”,或通過反問表達懷疑,如:“說者謂……故文毅力遏移祀,未知果否”。
正式語境
常見于古籍、公文或學術讨論中,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中的用例,現代則多用于強調文雅或莊重的表達。
語法特點
通常置于句中,後接動詞或形容詞,如“果否成立”“果否相符”,結構類似“是否”。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野獲編》《福惠全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