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果否的意思、果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果否的解釋

猶是否。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北嶽》:“説者謂 文毅 之父 謙 ,曾禱于 曲陽 北嶽廟 ,因生子,名以 嶽 ,故 文毅 力遏移祀,未知果否。”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編審·查原冊》:“其上屆實在田土戶丁若幹,果否與上屆全書額載相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果否”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實詞與虛詞功能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是否确實存在或成立”。從構詞法分析,“果”取“确實、實現”之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513頁),“否”表疑問或否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120頁),二者組合形成對事物真實性的雙重确認。

在具體使用中存在三種語義層次:

  1. 疑問性确認:作疑問副詞時,相當于“是否真的”,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載:“此事果否屬實?”;
  2. 轉折性強調:作連詞使用時構成“果否……則……”句式,強調條件關系,如《資治通鑒》注疏有“果否天象有異,則當修德”;
  3. 結論性判斷:在近現代書面語中引申為“最終能否”,常見于法律文書,例如“協議效力果否成立須經裁定”(《法學大辭典》2003版)。

該詞的曆時演變顯示:先秦典籍多單用“果”表确認(《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漢代始見連用案例(《史記·李斯列傳》),至唐宋時期凝固為固定詞組。現代漢語中雖使用頻率降低,但仍保留在公文、學術論著等正式文體中。

網絡擴展解釋

“果否”是一個文言色彩較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果否”意為“是否”,用于表達疑問或不确定的語氣,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例如:“未知果否”、“果否與上屆相符”。


詳細用法

  1. 疑問與反問
    多用于詢問某事的真實性或是否發生,如:“先且不顧及真的果否如此”,或通過反問表達懷疑,如:“說者謂……故文毅力遏移祀,未知果否”。

  2. 正式語境
    常見于古籍、公文或學術讨論中,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中的用例,現代則多用于強調文雅或莊重的表達。

  3. 語法特點
    通常置于句中,後接動詞或形容詞,如“果否成立”“果否相符”,結構類似“是否”。


現代使用建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野獲編》《福惠全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q正傳百漏船邊算猜意察察為明春宵一刻大旱望雲典硯砥兵敦禮獨生子梵秘鳳葉改席格緻會躬冒矢石橫枝兒洪湖花崗石畫樣活跳跳火雜雜假皇帝儉謹見影接應憬彼救苦齋刊木口誤枯空陵弱靈幢鸾鳳梅谿密欵沐泳判袂強果黔嬴耆宿七驺三面羅煞強如深壘詩聯手功守瘗壽衣説帖天郄绨纨通常危險聞信相讓詳恕顯淺鹹與維新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