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樣子。遁,通“ 逡 ”。《漢書·陳勝項籍傳贊》:“ 秦 人開 關 延敵,九國之師遁巡而不敢進。” 顔師古 注:“遁巡,謂疑懼而卻退也。遁音千旬反。”按, 漢 賈誼 《新書·過秦上》作“逡巡”。 清 方履籛 《趙收庵先生二學圖記》:“遁巡忘答,從登前墀,操卮執觚,立醊其醨。”
“遁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主要圍繞“遲疑徘徊、欲行又止”的含義展開,以下是詳細解析:
指因猶豫或畏懼而遲疑不前,多用于描述行為上的退縮或心理上的顧慮。例如《漢書》中提到“九國之師遁巡而不敢進”,即軍隊因疑懼而停滞。
多見于文言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其退縮、謹慎的隱含态度。
總結來看,“遁巡”通過字形通假和經典文獻用例,生動刻畫了進退兩難的心理或行為狀态,是漢語中表意細膩的詞彙之一。
遁巡是一個漢字詞語,常指躲避、逃遁或循環巡邏的意思。
遁巡由部首辶和戶組成,并且總共有9個筆畫。
遁巡起源于古漢語,形聲字。“遁”表示逃避,“巡”表示巡邏。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遁巡的繁體字為「遁巡」,保留了原來的結構和意義。
在古時候,遁巡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思基本保持不變。
1. 他在黑暗中遁巡,希望避開追逐者的目光。
2. 警衛不斷地遁巡着倉庫,以确保安全。
1. 遁入:指逃入、隱藏。
2. 巡視:表示巡查、巡邏、查看。
1. 躲避:表示避免、回避、逃避。
2. 循環:指重複、循環、周而複始。
1. 追捕:表示追擊、追蹤、抓捕。
2. 靜止:指停留、不動或保持靜止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