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虎的意思、二虎的詳細解釋
二虎的解釋
(1).方言。莽撞;大膽。 周潔夫 《變化》:“他表面看來有股二虎勁,實底子挺刁巧。” 苗培時 《礦山烈火》:“對那些膽小,還不敢扔的,那些二虎的工人,就向他說:‘好!你還和資本家留一手嗎?’”
(2).方言。傻氣。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八:“看你這二虎,人家不要的,你們撿回來。”原注:“傻裡傻氣。”
詞語分解
- 二的解釋 二 è 數名:一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貳”代)。 雙,比:獨一無二。 兩樣,别的:二話。不二價。 兩 筆畫數:; 部首:二; 筆順編號:
- 虎的解釋 虎 ǔ 哺乳動物,毛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兇猛,力大。骨和血及内髒均可入藥(通稱“老虎”):虎口(.喻危險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險境地)。虎符(古代調兵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
專業解析
二虎在漢語中屬于方言詞彙,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華北),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核心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
形容人魯莽、冒失、做事欠考慮或顯得愚蠢:
- 這是“二虎”最常用的含義。指一個人行為沖動、不顧後果、缺乏心計或表現得傻氣、愣頭愣腦。例如:“這人辦事太二虎了,一點計劃都沒有就沖出去了。”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的方言詞條,“二虎”有“魯莽;冒失”之義。
- 此義項與“二愣子”、“莽撞”、“虎了吧唧”(東北方言,“虎”有傻、魯莽之意)等詞義相近。《漢語大詞典》在解釋相關方言詞時也印證了此用法,指人行事欠穩重或智力表現不足。
-
形容人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 在部分地區(如部分華北地區),“二虎”也可指人遇事猶豫、遲疑不決的狀态。例如:“關鍵時刻别二虎,趕緊拿個主意!” 此用法相對前者較少見,更常使用“二乎”來表達類似意思。部分方言研究資料,如《東北方言概念詞典》在辨析近義詞時提及了此義項的方言變體。
總結與辨析:
- 核心特征: “二虎”的核心語義指向人的行為或性格特質,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其不符合常理的魯莽或愚鈍(第一義項),或優柔寡斷(第二義項)。
- 方言屬性: 該詞具有鮮明的方言色彩,是标準普通話之外的區域性詞彙。其使用頻率和具體含義在北方不同次方言區可能存在細微差異。
- 與“虎”的關系: “二虎”的語義與單字“虎”在方言中表示“傻、魯莽”的含義(如“這人真虎”)密切相關,“二”在此處起強調或程度加深的作用。
- 與成語“二虎相争”: 需注意區分方言詞“二虎”與成語“二虎相争”(比喻兩個強者互相争鬥,兩敗俱傷)。兩者雖字面相同,但語義完全不同,成語中的“虎”取其本義(猛獸),而非方言義。成語釋義可參考《中華成語大辭典》等權威工具書。
因此,理解“二虎”需明确其方言詞身份,并依據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向的是“魯莽愚鈍”還是“猶豫不決”。
網絡擴展解釋
“二虎”是一個具有方言特色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虎”在方言中主要有兩種含義:
- 莽撞、大膽:形容人行事沖動或無所顧忌。例如:“他表面看來有股二虎勁,實底子挺刁巧。”
- 傻氣:帶有調侃或貶義,指人憨直、不精明。例如:“看你這二虎,人家不要的,你們撿回來。”(周立波《暴風驟雨》)
二、使用場景
- 文學作品:常見于鄉土文學或方言對話中,用于刻畫人物性格。如苗培時《礦山烈火》中通過“二虎”形容工人的直率。
- 口語表達:多用于北方方言區(如東北、華北),既可調侃他人,也可自嘲。
三、辨析
需注意與成語“兩虎”(liǎng hǔ)區分,後者指“兩隻老虎”,比喻勢均力敵的對抗,如“兩虎相争,必有一傷”。
四、來源與發展
該詞起源于民間口語,通過文學作品逐漸傳播,現多保留在方言和非正式語境中。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方言詞彙的生動性和形象化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愛育敗敝保福側息承奉春葩麗藻粗縷存積靛花青滴漏法馔附庸改行遷善公厠公地怪石痼疾還笏合葉花黃悔悟架構箋花解倦京報連登黃甲軍南門口強枯魚泣掠鹵遼東落場罵吻彌時目無全牛堡塢敲點瓊瑰全心全意榮慶蠕行善绻設鬼聲詞省勁,省勁兒聲雲神乎其神識起倒失禦送老竦斯胎誨填置裼襲同栖亡命客武陵灘向闌賢雅隙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