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参漏的意思、耳参漏的详细解释
耳参漏的解释
见“ 耳三漏 ”。
词语分解
- 耳的解释 耳 ě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
- 参漏的解释 见“ 参鏤 ”。
专业解析
"耳参漏"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而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籍的特定描述,特指春秋时期晋文公(公子重耳)的生理特征。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词义解释
- 耳: 指耳朵。
- 参: 古同“叁”,即数字“三”。
- 漏: 本意指孔穴、洞。此处指耳道或耳孔。
- 合义: “耳参漏”字面意思是指“耳朵上有三个耳孔”。这是对晋文公重耳天生异相的一种描述,意指他每只耳朵上有三个耳道(或耳孔),而非通常的一个。这种异相在古代常被视为圣贤或天命之人的标志。
二、 历史出处与背景
此描述最早见于记载春秋史事的权威史书: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重耳流亡至曹国时,“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此处虽未直接提“耳参漏”,但提到了他另一个异相“骈胁”(肋骨紧密相连如一片),为后世描述其整体异相提供了背景。
- 《史记·晋世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重耳…生而重瞳,谓之重耳。及长,贤,…骈胁。” 这里提到了“重瞳”(两个瞳孔)和“骈胁”。虽然《史记》正文未直接写“耳参漏”,但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用了更早的文献对此进行补充注释。
- 《史记索隐》引《尸子》:唐代司马贞在为《史记》作注(《史记索隐》)时,引用战国时期鲁国尸佼所著《尸子》的记载:“(重耳)骈胁,耳参漏。” 这是“耳参漏”一词最直接、最著名的文献来源。司马贞指出,正是因为有“耳参漏”这个特征,才被命名为“重耳”(字面意思可理解为“重复的耳朵”或“耳朵有异”)。
三、 引申意义与文化内涵
“耳参漏”作为对晋文公重耳的特殊生理描述:
- 象征天命与不凡: 在先秦及秦汉时期,非凡人物的出生常伴有异相(如舜目重瞳、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等),“耳参漏”与“重瞳”、“骈胁”一起,被视作晋文公日后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天命征兆。
- 用于人物指代: 在后世文献或文学作品中,“耳参漏”有时被用作晋文公重耳的一个代称或特征标签,强调其传奇色彩和非凡出身。
- 相术术语: 在中国古代相术体系中,特殊的耳相也被认为与命运相关。“耳参漏”作为一种极其罕见的耳相,自然被赋予了特殊的解读。
参考文献来源: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重耳流亡及“骈胁”事,为理解其异相背景的核心史料。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春秋左传注》。
- 《史记·晋世家》:司马迁对晋文公生平的标准记录,提及“重耳”命名及“骈胁”。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 《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撰):在注释《史记·晋世家》时,引用了《尸子》关于重耳“骈胁,耳参漏”的记载,是“耳参漏”一词的关键出处。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附三家注。
- 《尸子》(战国·尸佼撰):原书已佚,其关于重耳“耳参漏”的记载通过《史记索隐》得以保存。相关辑本可参考《尸子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网络扩展解释
“耳参漏”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耳三漏”相同,指代一种特殊的生理特征。以下是综合多个搜索结果后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耳参漏”中的“参”通“三”,“漏”指孔穴,字面意为“耳朵有三个孔洞”。这一描述特指两耳各有三个耳孔的异相,常见于古代文献对圣贤或神异人物的记载中。
2.文献出处
-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禹耳参漏,是谓大通”,指大禹因耳有三孔而具备超凡的感知能力,象征通达天意。
- 《尚书帝命验》和葛洪《神仙传·老子》中,老子也被描述为“耳三漏”,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异相与圣人的关联。
3.文化象征
在古代相术和神话中,“耳参漏”被视为圣人的标志,代表智慧、通灵或天命所归。例如大禹治水、老子传道等传说中,均通过此类异相突出人物的非凡性。
4.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解读,属于生僻字词范畴。其相关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多用于探讨古代文化、神话或人物传记。
“耳参漏”是古代对耳部异相的描述,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和文化象征意义,需通过文献考据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按甲寝兵百甲报名八驺辩辞变人冰鲜勃然大怒不逞补服不屑教诲差参吃得下慈懿怠戏单车使丁步动画片儿飞楫分镳高抬贵手弓车乖僭沆浪罕事汗颜横顺宏词欢盟将无做有简书角龙忌刻惊懅克削棱大麻纸冥谶内备弄月吟风披檐赡畅深致涉讼施琅手稍数目字司地厮徒私煮遂欲缩尺酥油花堂隍疼痛投鼠之忌韈子濊濊文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