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莩遍野的意思、餓莩遍野的詳細解釋
餓莩遍野的解釋
莩:餓死的人。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詞語分解
- 餓莩的解釋 見“ 餓殍 ”。
- 遍野的解釋 布滿原野,形容很多漫山遍野詳細解釋遍布原野;到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白草遍野覆平原,緑柳分行垂兩岸。” 元 耶律楚材 《戊子喜雨用馬朝卿韻》之一:“遍野桑疇青幄密,連天菱壠緑雲深。”
網絡擴展解釋
“餓莩遍野”(讀音:è piǎo biàn y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因災荒、戰亂等導緻大量民衆饑餓死亡的慘狀。其中“莩”(同“殍”)指餓死者的屍體。
2. 出處與典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通過對比統治者奢靡生活和百姓疾苦,揭露社會不公。
3. 用法特點
- 結構:主謂式成語,含貶義。
- 語境:多用于描述天災人禍後的悲慘景象,如“連年旱災導緻餓莩遍野”。
- 例句:曆史上大荒之年,百姓無糧可食,餓莩遍野,十室九空。
4.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屍橫遍野、十室九空
- 反義詞:人壽年豐、民康物阜
5. 擴展說明
該成語不僅反映古代饑荒的慘狀,也常被借喻統治者漠視民生疾苦的社會問題。現代語境中,可用于警示糧食安全或災害防控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餓莩遍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饑餓的鳥類在野外到處展翅飛翔,尋找食物。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餓莩遍野》的三個字分别由“餓”、“莩”和“遍”組成。其中,“餓”字的部首是“饣”,共有7畫;“莩”字的部首是“艹”,共有10畫;“遍”字的部首是“辶”,共有12畫。
來源和繁體:
《餓莩遍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的《鹿砦賦》。這個成語出自其中一句:“園有枿椅,林有餓莩,蜻蜓鳥獸兩酣暢。”在現代漢語中,繁體的寫法是「餓莩遍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餓」字的上部分寫作「禾」,下面是「我」。而「莩」字的上部分是「刀」,下面是「艾」。最後,「遍」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辶」,下面是「扁」。
例句:
我們可以用《餓莩遍野》這個成語來形容動物在荒野中尋找食物的場景,比如:“大雪封山後,鹿群在山中的餓莩遍野,尋找着有限的食物。”
組詞:
與《餓莩遍野》相關聯的組詞有“追風逐電”、“一刻千金”等,它們都形象地描繪了不同場景下的動物、風景和人物。
近義詞:
與《餓莩遍野》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困獸猶鬥”、“九死一生”等,它們都表達了艱難情境下的頑強生存精神。
反義詞:
《餓莩遍野》的反義詞可以是“食物豐盛”、“飽食終日”等,它們表示食物充足、不缺乏的情況。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