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onymous;nameless;unknown]∶沒有名稱或名聲
師出無名
(2) [uncalled-for]∶沒有緣由或說不清緣由的
無名火
(1).沒有名聲,聲名不顯于世。《國語·晉語一》:“為人子者,患不從,不患無名。” 漢 嚴忌 《哀時命》:“時曖曖其将罷兮,遂悶歎而無名。” 唐 白居易 《初入峽有感》詩:“常恐不才身,復作無名死。”
(2).不追求名聲。《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 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明 夏完淳 《秋懷》詩之三:“靜觀百歲間,無名以為準。”
(3).沒有名稱;沒有名字。《漢書·揚雄傳下》:“無主無名,要合《五經》;苟非其事,文不虛生。”《晉書·卞壸傳》:“寄命於他人之門,埋屍於無名之冢。”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李嶽州》:“﹝吏﹞曰:‘送堂之牓在此,可自尋之。’因出視, 俊 無名。” 巴金 《軍長的心》:“為了上個月那個攻占無名高地的戰鬥,他整整忙了一個多月。”
(4).沒有名義,沒有正當理由。《史記·淮陰侯列傳》:“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六:“時雖已下 荊楚 , 孟昶 有唇亡齒寒之懼,而讨之無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劄》:“老夫愚不揣,勸将軍自忖裁:旌旗且慢來,兵出無名道路猜。”
(5).道家稱天地未形成時的狀态為“無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 清 黃鷟來 《陳青庭以螢火詩遠寄索和次韻》之五:“欲問化生何自始,直窮天地到無名。”參見“ 無名之樸 ”。
(6).指無名火。《封神演義》第七十回:“道心推在汪洋海,卻把無名上腦來。”
(7).莫可名狀。 丁玲 《松子》:“可是眼淚受一種無名的抑制,流不出來。”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七:“到了車站……才知從 波士頓 到 夢野 是要經過 沙穰 的,我忽然起了無名的怅惘。”
(1).道家指天地形成前的狀态。名,名稱,概念。《老子》:“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
(2).不露名迹。《莊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 成玄英 疏:“履道而為於分内者,雖行而無名迹也。”
“無名”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沒有名稱或名字
指事物未被命名或身份未知。如“無名高地”“無名小卒”。
例句:他埋骨于無名之冢(《晉書·卞壸傳》)。
沒有名聲或低調
形容人或事物未被廣泛知曉。如“無名英雄”“至人無己,聖人無名”(《莊子》)。
引申為不追求名利,如老子“以自隱無名為務”(《史記》)。
無理由或不可名狀
指說不清緣由的情緒或事件。如“無名火”“師出無名”。
道家概念
道家認為“無名”是天地未形成時的混沌狀态,與“有名”相對。如“道常無名”(《道德經》)。
無正當名義
指缺乏合理依據。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此壯士也”隱含行動無正當理由。
“無名”從字面到哲學有多層含義,既可描述具體事物(如無名高地),也承載文化價值觀(如道家思想),并在現代衍生出新的語境(如無名英雄)。其反義詞為“有名”,近義詞包括“匿名”“默默無聞”等。
《無名》一詞指的是沒有名字或不為人所知的狀态。它可以形容人、物或事物。
《無名》的部首是無(幾)字旁,它出現在許多以無為首的字中。《無名》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二,總計五個筆畫。
《無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寫法是「無名」。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無名》一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由「無」和「名」兩個字組成。
1. 他來自無名小鎮,卻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2. 這本書是由一位無名作家所寫,但卻收到了廣泛的贊譽。
1. 無名之輩:指沒有名聲、地位或成就的人。
2. 無名火氣:指内心的憤怒或不滿。
1. 無名之人:指不知名的人,與《無名》的意思相同。
2. 不為人知:指未被他人所知曉。
1. 有名:指有名聲、有知名度的。
2. 為人所知:指被他人所熟知、認可。
【别人正在浏覽】